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10年 30卷 Supp.1期
刊出日期:2010-10-15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与地震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与地震
1 观测系统逼真度特性分析
刘序俨;黄声明;梁全强;季颖锋;王旭
在对观测系统保真度概念内涵阐述的基础上,对观测系统满足逼真度要求为什么必须为一线性不变系统的原理作了分析,指出观测系统的单位脉冲时间响应函数(权系数)和传递函数与输入的大小及其性质无关,并完全表征了系统的特性,从时域和频域对观测系统的权系数与传递函数的特征进行的分析表明:对于一个物理可实现的观测系统,不可能为一理想线性时不变系统,仅能要求在规定的通频带内和允许的观测精度范围内其传递函数近似为一平坦直线时,其相位滞后近似等于0或与频率成正比,就能满足观测的逼真度。最后对观测系统的格值及其标定进行讨论,以水平摆为例,从其动力学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推导出理论格值,以说明一种优良的观测系统,不但要给出格值人工标定的方法,同时也要给出理论格值公式,并要经受住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检验。
2010 Vol. 30 (Supp.1): 1-6 [摘要] ( 1813 ) [PDF 490KB] ( 2368 )
7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刘芳;王晓山;杨雅琼
利用P、S最大振幅比数据反演中小震震源机制方法,选取2001—2008年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的中小地震的数字波形数据,反演得到130个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机制存在NWW-SEE向和NE-SW向的两组节面,受近NEE-SWW方位的压应力和NNW-SSE方位的张应力作用,NWW-SEE向的破裂面产生右旋走向滑动,NNW-SSE向的破裂面产生左旋走向滑动。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内蒙古中西部中小地震以直立节面、走滑型震源机制解为主。通过对杭锦旗、托克托两次4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与背景场对比,认为均不是“前兆地震”。通过对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内蒙古中西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出现低值区,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010 Vol. 30 (Supp.1): 7-11 [摘要] ( 2428 ) [PDF 824KB] ( 2975 )
12 福建水口库区次级断裂的应力分析和活动特征研究
钟继茂
为了解水口水库地区次级断裂的受力性质和活动特征,选用库区15个P波初动清晰可靠的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推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主轴方向,进而对断裂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湾口断裂受力性质为压性,其余为张性。根据库区布设的6个跨断层短水准场地观测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方法,发现西瓜洲断裂为正断活动,其余为逆断活动。最后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2010 Vol. 30 (Supp.1): 12-16 [摘要] ( 1859 ) [PDF 765KB] ( 2870 )
17 库水载荷对水库触发地震的机制研究
王秋月;朱守彪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库水载荷产生的应力场及其在断层面上引起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通过计算发现,库水载荷的加载位置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重要的影响:当库水加载于断层正上方或断层上盘时,对正断层型的地震有促进作用,对逆断层型的地震有抑制作用。但是,当库水载荷作用于断层的下盘时,对于倾角较大的正断层与逆断层地震,库水都起抑制作用;而对倾角很小的断层起促进作用,但不会产生很强的水库地震。
2010 Vol. 30 (Supp.1): 17-21 [摘要] ( 1860 ) [PDF 1570KB] ( 2960 )
22 三峡地区震级偏差初步对比分析
魏贵春;陈俊华;申学林;陈圆圆

选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和湖北省数字测震台网共同记录到的发生在三峡地区的231次地震事件(2007年6月—2009年12月,MSL≥2.0),对两个台网所确定的地震震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资料得到的地震震级偏大:2.0≤MSL<2.5的地震,MSL

MHL大0.16级;2.5≤MSL<3.2地震,MSLMHL大0.11级; MSL≥3.2地震,MSL

MHL基本相等。

2010 Vol. 30 (Supp.1): 22-25 [摘要] ( 1723 ) [PDF 744KB] ( 2813 )
26 小浪底水库区域尾波Qc值研究初探
闫俊岗;王静;陈睿;李守勇
根据Aki的单次散射尾波理论,利用小浪底水库地震台网短周期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估测了小浪底水库地区的尾波Qc值,Qc=(89.2±28.78)f 0.913 1±0.154 3。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Qc值与频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尾波Qc值较小。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区区域尾波Qc值数值特征认为:本研究区构造活动复杂,地震活动水平高,应加强地震监测工作。
2010 Vol. 30 (Supp.1): 26-28 [摘要] ( 1814 ) [PDF 651KB] ( 2752 )
29 张北6.2级地震前电磁波频谱分析
张建国;关华平
基于波谱的FFT和小波变换理论,研究了张北地震前北京东三旗地磁台电磁波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张北地震前异常信息确实存在;2)电场较磁场异常显著,且NS分量强于EW分量; 3)异常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97年12月31日、1998年1月1日,在时间进程上显示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可能反映了地震不同孕育阶段的特征。
2010 Vol. 30 (Supp.1): 29-32 [摘要] ( 1727 ) [PDF 1742KB] ( 2903 )
33 海潮对厦门台洞体应变观测的干扰特征
熊先保;林春梅;黄晓华;杨婕;黄朝辉;林立峰;徐智明
通过对比厦门台与内陆台站的地形变资料,并排除多种对厦门台洞体应变资料可能的干扰因素后发现,叠加在该测项固体潮观测记录曲线上的许多“毛刺”等高频现象是由海潮浪涌运动引起的。和地倾斜仪器受海潮干扰的类型不同,厦门台洞体应变观测受到的海潮干扰属振动型。
2010 Vol. 30 (Supp.1): 33-37 [摘要] ( 1708 ) [PDF 1178KB] ( 2783 )
38 宁夏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师海阔;朱新运;贺永忠;张立恒
利用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宁夏及邻区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Brune(1970)模型,通过几何扩散校正、介质衰减校正、仪器校正等将速度记录谱归算为震源位移谱。使用遗传算法计算拐角频率及零频极限,进而计算震源半径、地震矩等小震震源参数,并系统分析了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使用发生于2003年6月—2007年12月ML1.7~4.4的186次地震事件估算的震源参数表明:地震矩、近震震级、破裂半径、拐角频率等之间可以拟合为对数或半对数线性关系。地震应力降、视应力与震源半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依赖关系,但与地震矩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地区相比,此研究区属于低应力释放区域。
2010 Vol. 30 (Supp.1): 38-43 [摘要] ( 2079 ) [PDF 1466KB] ( 3224 )
44 流动地磁异常信息提取的参考值确定
苏树朋
通过观测实例,对传统流动地磁观测震磁信息提取方法中存在的参考值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以测区内可信测点F测值变化平均值作为地磁场正常变化参考值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提高了信噪比,使测区震磁信息的提取更具合理性。
2010 Vol. 30 (Supp.1): 44-49 [摘要] ( 1702 ) [PDF 1764KB] ( 2866 )
50 上海定点形变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王小平;尹京苑;倪友忠;陈军
2009年11月上海松江地震序列距佘山形变观测点约18 km,距查山形变台约32 km。地震前这两个定点的形变观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结合形变资料和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异常的应力方向与该区域的背景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认为,观测到的形变异常很可能反映的是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情况。
2010 Vol. 30 (Supp.1): 50-52 [摘要] ( 1752 ) [PDF 962KB] ( 2794 )
53 泰安地震台SSQ-2数字水平摆曲线畸变分析
卢双苓;于庆民;钟普浴;吕春帅;林秀娜;李峰
对山东泰安地震台数字化水平摆10年的观测资料中的典型畸变现象进行了分类,具体为:1)大幅度漂移,趋势性改变;2)单日固体潮畸变;3)多日固体潮畸变伴频繁掉格;4)频繁掉格,固体潮无明显畸变。NS分量畸变以趋势改变、固体潮升降变化为主,EW分量畸变以频繁掉格为主。映震能力:对震中距2 000~5 000 km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有反应,甚至远于5 000 km的极远震也有为数不少的震前畸变出现。
2010 Vol. 30 (Supp.1): 53-61 [摘要] ( 1827 ) [PDF 2017KB] ( 3111 )
62 钻孔应变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张国红;王勇;杨选辉;刘福生
在钻孔应变观测中,仅用实际观测资料与理论固体潮进行对比还不能完全反映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准确确定其趋势性变化是否是应变变化,而地震前兆研究需要明确这种趋势性变化的性质。从弹性力学理论中导出并通过实测资料验证:同一钻孔中相差45°分布的四分量应变1号与3号测值之和理论上应等于2号与4号测值之和,同时还应等于1.3倍体应变测值;用四分量应变观测资料计算出η值,其绝对值越接近零资料的可靠性越好,这种方法有可能为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参考依据;有两种以上钻孔应变手段的台站可开展对比观测,只有四分量钻孔应变一种观测手段的台站要开展1号+3号与2号+4号资料的自检分析,以获取更加可靠的观测资料。
2010 Vol. 30 (Supp.1): 62-66 [摘要] ( 1695 ) [PDF 1459KB] ( 2937 )
67 水口水库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陈光
基于水口水库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水口水库地震的序列特征;对库区短水准地形变资料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分析认为,水口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前期主要为水的诱发作用,后期与构造应力场作用加强有关。
2010 Vol. 30 (Supp.1): 67-69 [摘要] ( 1653 ) [PDF 946KB] ( 2641 )
70 台湾地震区应变释放速率分析
杨佩琴;刘其寿;黄晓华;郑永通;王绍然;李远兴
选取台湾地震区1900—2009年5级以上地震,对台湾地震区作应变释放速率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震区应变释放速率存在约3年的周期性变化,还可能存在约24年的周期变化。台湾地震区应变的积累和释放呈现ΣE 1/2=A+Bt的函数关系。
2010 Vol. 30 (Supp.1): 70-73 [摘要] ( 1722 ) [PDF 1186KB] ( 2883 )
74 利用宜昌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袁曲;任佳;樊春燕;成娜;张欢
用宜昌台DZW微伽重力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重力潮汐和气压改正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3、0S4、0S5、0S6、0S10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2%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
2010 Vol. 30 (Supp.1): 74-77 [摘要] ( 1843 ) [PDF 538KB] ( 2928 )
78 利用伸缩仪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杨跃文;任佳;杨星;杨玲英;和玉权;李丽红
运用云南省云龙地震台和山东省泰安地震台伸缩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地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激发的0S3~0S26基频球形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基本相一致。
2010 Vol. 30 (Supp.1): 78-80 [摘要] ( 1818 ) [PDF 702KB] ( 2808 )
81 厦门东孚井水氡异常研究
刘仲达;蔡欣欣;卓群;潘震宇
根据厦门东孚井水氡多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氡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认为,该井点映震效果较好,特别是对发生在长乐-诏安断裂带上的地震,映震能力尤为明显。
2010 Vol. 30 (Supp.1): 81-83 [摘要] ( 1531 ) [PDF 712KB] ( 2827 )
84 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与乌恰西6.8级地震
刘代芹;李杰;王晓强;李辉;帕尔哈提·再努拉
利用2005—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并给出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结合重力段差时序图以及GPS计算资料分析2008年10月5日乌恰西6.8级地震与重力场、应变场的关系,并综合分析区域重力场与动力构造环境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重力场变化反映出应力场引起的重力源兆变化特征。
2010 Vol. 30 (Supp.1): 84-88 [摘要] ( 1726 ) [PDF 1356KB] ( 2335 )
89 湖北及邻区地震峰值速度衰减关系研究
韩锡勤;李恒;蔡永建;
地震峰值速度是大型结构和地下管道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以有丰富强震记录和地震烈度资料的美国南加州地区作为参考区,结合湖北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采用转换法得到了湖北及邻区的地震峰值速度衰减关系。
2010 Vol. 30 (Supp.1): 89-90 [摘要] ( 1636 ) [PDF 428KB] ( 2902 )
91 龙岩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干扰因素分析
刘其寿;杨佩琴;王绍然;赖福霖;郑永通;李远兴
分析龙岩地震台SQ-70型水平摆倾斜仪及VS型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的主要干扰因素,并提出了降雨干扰的排除方法。
2010 Vol. 30 (Supp.1): 91-95 [摘要] ( 2120 ) [PDF 1084KB] ( 2925 )
96 厦门地震台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杨婕;占惠;卓群;黄晓华;林立峰;刘仲达
2007年9月,印度尼西亚发生8次强震,厦门地震台的重力仪都有同震响应。从面波延迟时间、最大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3个方面研究了8次强震的同震响应特征。
2010 Vol. 30 (Supp.1): 96-99 [摘要] ( 1669 ) [PDF 584KB] ( 2939 )
100 湘东南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肖和平;缪卫东
从湖南省东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新构造特征及主要第四纪断裂活动研究入手,分析了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认为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运动以大面积整体性缓慢抬升为主要形式,兼有间歇性不均匀抬升活动;区域断裂多为第四纪活动断裂,并存在中更新世活动断裂,然而断裂的现今活动不甚明显,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割性和控制性较弱。
2010 Vol. 30 (Supp.1): 100-104 [摘要] ( 1802 ) [PDF 1075KB] ( 4041 )
105 大气降水对数字化地倾斜观测干扰特征分析
孙伶俐;罗俊秋;龙涛
对武汉基准地震台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的研究表明,固体潮曲线畸变是降雨渗透使基岩膨胀的结果。降雨对记录曲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时间上具有同步效应。降雨发生后倾斜仪的NS分量发生南倾,EW 分量发生东倾;2)量级上受降雨干扰严重的主要为NS分量,EW分量受干扰程度较轻;3)垂直摆受降雨的干扰程度比水管仪的大。
2010 Vol. 30 (Supp.1): 105-110 [摘要] ( 2172 ) [PDF 942KB] ( 2786 )
111 天津市地震前兆台网的运行监控与维护管理
王建国;姚会琴;高逊;贺同江;周利霞;王大宏
介绍天津市地震前兆台网的基本概况以及前兆台网部的职责任务;阐述仪器设备运行监控、观测数据质量监控的方式与方法;总结在仪器设备、技术系统维护过程中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仪器和软件系统的一些问题与建议。
2010 Vol. 30 (Supp.1): 111-115 [摘要] ( 1543 ) [PDF 1143KB] ( 3072 )
116 2009年日全食期间黄梅台的固体潮扰动
吕品姬;赵斌;陈志遥;李正媛;林穗平
对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黄梅固体潮观测台站3种固体潮观测仪器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3种观测数据都存在小幅扰动现象。其中,洞体应变南北分量扰动幅度为27.6×10-10,东西分量幅度为9.52×10-10,水管与宽频带垂直摆北南分量扰动幅度分别为0.88毫秒与1.84毫秒。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扰动与气温变化具有较强相关性。
2010 Vol. 30 (Supp.1): 116-119 [摘要] ( 2084 ) [PDF 746KB] ( 2966 )
120 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变形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魏学勇;欧阳祖熙;周昊;李捷;韩文心
以三峡库区巫山-万州段为例,介绍了GPS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并开展了InSAR和声发射技术在滑坡、危岩体变形监测应用的试验性研究。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还研制了基于GPRS的地质灾害无线遥测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2010 Vol. 30 (Supp.1): 120-125 [摘要] ( 1771 ) [PDF 1315KB] ( 3203 )
126 应用CRInSAR技术监测三峡库区滑坡形变
涂鹏飞;谌华;甘卫军
在对CRInSAR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处理算法及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比较CRInSAR技术与传统InSAR技术的异同后认为,CRInSAR技术更适合三峡库区的滑坡监测。
2010 Vol. 30 (Supp.1): 126-128 [摘要] ( 1970 ) [PDF 778KB] ( 3130 )
129 数字地磁绝对观测若干问题探讨
邓娜;杨冬梅;杨艳芳;陈俊
结合全国地磁台网2008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绝对观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DI仪操作的基本技术、基线值计算中软件的使用技巧和基线选定的方法,以及绝对观测仪器的维护等。
2010 Vol. 30 (Supp.1): 129-134 [摘要] ( 1593 ) [PDF 2109KB] ( 3334 )
135 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行对地磁观测的影响
罗俊秋;李德前;贺玉方;孙伶俐;邓娜;杨艳芳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附近进行了地磁干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的运行对周边地磁观测产生了干扰,干扰距离为10 km左右,其干扰主要来自轨道泄露电流产生的磁场和输电线路产生的磁场。
2010 Vol. 30 (Supp.1): 135-140 [摘要] ( 1582 ) [PDF 2517KB] ( 2923 )
141 高台地震台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效能评估
姜振海;刘鸿斌
对甘肃省地震局高台地震台新安装的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的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此仪器的观测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高台地区地应力的变化,其观测资料连续、稳定、可靠,可为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
2010 Vol. 30 (Supp.1): 141-143 [摘要] ( 1796 ) [PDF 756KB] ( 2808 )
144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更新机制研究
李垠;魏银珍;张亦梅;特木其勒
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内在关联规则,采用SQL语句和ARCGI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更新。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等特点,解决了目前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更新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
2010 Vol. 30 (Supp.1): 144-148 [摘要] ( 1943 ) [PDF 503KB] ( 2251 )
149 地震成因研究
李仕宏
提出地球重力场中不平衡地壳固体环压、环拉定位集中原理新概念。由于这一新概念的确立,关于地壳斜向滑力最大集中量的物质质量来源理论上可以达到纯固体地壳全部质量的量级。从而找到了地质演化力源中尚未找到的第一力源。指出在斜向滑力等诸力作用下地球壳、幔中“固、液环流”的存在,论证了基于“固、液环流”的地质演化的6种地质区型,进而划定了9种地震成因的地质界线。
2010 Vol. 30 (Supp.1): 149-156 [摘要] ( 1520 ) [PDF 611KB] ( 2552 )
157 如何在湖北省地震网络系统中架构VPDN平台
刘可;张亦梅;特木其勒
湖北省地震系统约有100个站点需要利用无线网络系统进行信息传输,前期是利用自建的VPN网络,其传输速度受互联网的影响较大,传输速度较慢,甚至出现不能对仪器进行实时监控、数据不能按时收取、无法按时向国家台网中心报送数据的情况。而目前湖北省地震网络系统业务的拓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数据传输网络,用于承载前兆无人职守系统、流动测震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鉴于上述情况,湖北省地震信息网络部门通过分析各分支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数据传输的要求,最终使用中国电信的无线VPDN业务,组建湖北省地震数据监测VPDN网络系统。从而满足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观测数据上报的安全性和地震分析预报的及时性要求。
2010 Vol. 30 (Supp.1): 157-160 [摘要] ( 2241 ) [PDF 764KB] ( 2541 )
161 中国地图上应标注的藏南重要地名——巴昔卡
郝晓光;廖小韵;胡小刚;徐汉卿;吴鹏飞;刘根友
对藏南地名——“巴昔卡”进行了研究与考证。介绍了巴昔卡作为中国“雨都”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末端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汉藏语系中的珞巴语的特点,将“巴昔卡”的珞巴语含义推测为“雅鲁藏布江边”;强调了在《中国地图》上标注藏南地名点“巴昔卡”的重要性。
2010 Vol. 30 (Supp.1): 161-164 [摘要] ( 1954 ) [PDF 1456KB] ( 2923 )
165 高密度电法在某防空洞勘探中的应用
韩锡勤;程邈;林松;
介绍高密度电法的原理、应用及其特点,并应用高密度电法对防空洞进行勘察,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2010 Vol. 30 (Supp.1): 165-166 [摘要] ( 1470 ) [PDF 441KB] ( 2668 )
167 川北若尔盖地块的存在及其在汶川地震中的作用不应忽视
王庆廷
提出一种见解:即如国内有的学者指出的,在龙门山之西,鲜水河之东存在一个刚硬地块——若尔盖地块。而正是川滇地块与若尔盖地块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块的相互运动和作用才引发了汶川地震。由此,还提出对这几个地块今后的动态和形变监测应予重视的建议。
2010 Vol. 30 (Supp.1): 167-168 [摘要] ( 1656 ) [PDF 256KB] ( 2136 )
169 利用IP传输技术改造武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
刘奕;胡雨琦;黄泳莉;程山;李相宇;杨芳
介绍如何利用IP通讯协议,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改造地震台站观测设备与武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的信息集成。改造后的武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提高了数字化资料高效性,满足了科学传递运行模式的需求,降低了台网传输故障率,减少了后期维护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2010 Vol. 30 (Supp.1): 169-171 [摘要] ( 1605 ) [PDF 841KB] ( 2136 )
观测技术
172 地震仪表系统的抗震试验
项大鹏
介绍WYD-1地震仪表系统信息处理机柜的抗震试验。试验利用三维振动台,采用与设备安装楼面反应谱相容的人工时程的多频试验方式,对地震监测系统进行白噪声探查和5次运行基准地震及1次极限安全地震试验,试验验证了WYD-1地震仪表系统在地震载荷作用下能正常工作。
2010 Vol. 30 (Supp.1): 172-175 [摘要] ( 1663 ) [PDF 1124KB] ( 2296 )
176 微小位移测量装置设计
唐小林;荣卓
微小位移测量装置的设计是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DDS芯片产生稳定的100 kHz的正弦波信号,使用差分输出来驱动差动变压器输入极,通过检测变压器两个次级线圈的电压,并对两电压进行计算处理,从而得出位移量。经过巧妙的选取直流电机和电机驱动电路,很好地完成了磁棒的精确闭环控制,控制精度能够达到0.5 mm。
2010 Vol. 30 (Supp.1): 176-178 [摘要] ( 1555 ) [PDF 662KB] ( 2305 )
179 基于AD598的伸缩仪放大电路设计
杨江;吕宠吾
伸缩仪多用于地壳形变观测,但其在工程中亦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现用的放大电路精度高但电路复杂、成本过高,造成其工程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介绍基于单片式线位移差动变压器(LVDT)信号调节器AD598设计的全新伸缩仪放大电路,作为伸缩仪放大电路的补充,体现了其在工程应用中简单可靠、成本低的优势。
2010 Vol. 30 (Supp.1): 179-183 [摘要] ( 2216 ) [PDF 995KB] ( 3613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