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07年 27卷 6期
刊出日期:2008-04-10

观测技术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研究
1 渤海盆地及邻区现今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李延兴;徐杰;张静华;郭良迁;张中伏
根据近十多年来渤海盆地周围地区GPS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一地区的现今构造运动、内部形变与应 变场。渤海盆地及周围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发生了逆时针旋转,存在一致的SE向运动,速率为2.2~7.2mm/a。 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场是不对称的四象限分布,渤海西区存在比较一致的NE向形变,渤海东北区存在一致的SW 向形变,这两个区呈现NE-SW方向的压缩状态;渤海南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形变,渤海西北区存在比较一致的NW向形变,这两个区呈现NW-SE方向的拉张状态。渤海盆地及周围地区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为NEESWW方向,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为NNWSSE方向,这与由地球物理学方法得到的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变轴的优势方向完全一致。自1969年至今,该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主方向是稳定的。
2007 Vol. 27 (6): 1-8 [摘要] ( 2665 ) [PDF 766KB] ( 3498 )
9 边界作用力变化引起的华北地区应力场分区加卸载效应
陈连旺;陆远忠;郭若眉;张杰;李红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结合华北地区应力场演化的历史进程,利用华北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3D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华北地区动力边界作用力发生改变时,其内部构造应力场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定量研究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用力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场和能量场的分区加卸载效应。结果如下:太平洋板块作用力方向逆时针偏转时,导致华北北部地区相当规模的加载效应和华北东南部大面积的卸载效应;太平洋板块作用力方向顺时针偏转时,导致华北北部地区卸载效应以及东南部大面积的加载效应;印度板块作用力方向顺时针偏转时,造成山西中部和唐山- 渤海地区的加载效应;印度板块作用力方向逆时针偏转时,导致华北地区东部和南部的加载效应以及中西部的卸载效应。

2007 Vol. 27 (6): 9-16 [摘要] ( 2602 ) [PDF 4052KB] ( 3117 )
17 河北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跨断层位移的变化特征
焦青;范国胜

根据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跨断层位移的变化特征,结合该区1970年以来区域断层及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1)2000年以来首都圈NNE向断层逆冲活动增强,显示首都圈现今区域主压应力为NEE方向;2)首都圈及周边地区可能将进入下一个中强地震的活跃时段,河北文安地震是进入这一时段的标志;3)首都圈及周边地区NE向断层垂直活动起伏变化较大,其起伏变化幅度可作为中、长期地震的预测指标。

2007 Vol. 27 (6): 17-21 [摘要] ( 2529 ) [PDF 477KB] ( 2723 )
22 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研究
杨永林;苏琴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多个跨断层形变场地20余年的测量资料,分析了该断层的活动特征;结合沿断裂带 强震破裂的时空信息,对不同断裂部位的现今构造活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现今形变活动的空间 分段性显著:北西段为偏张性左旋走滑运动,中段为偏压性左旋走滑运动,南东段则以张性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场地的断层活动量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反映出断裂带正向闭锁的趋势演化。
2007 Vol. 27 (6): 22-27 [摘要] ( 2037 ) [PDF 4059KB] ( 3543 )
28 武汉台长周期重力固体潮观测的海潮负荷改正
周江存;孙和平
利用武汉超导重力观测资料,采用VAV和Eterna潮汐分析软件获得的长周期重力固体潮潮汐参数,以 及TPXO5、TPXO6、TPXO7、NAO99和FES04海潮模型进行了重力固体潮观测的海潮负荷改正。结果表明,Mm和
Mf潮波的观测残差主要是由海潮负荷引起的,改正后的振幅因子更加接近于理论值,与理论值的差异分别从3.4% 和2.5%降到了0.16%和0.12%。而振幅相对较小的长周期潮波由于观测信号的信噪比较低,目前还很难准确测定潮汐参数,通过对这些潮波的海潮负荷改正也验证了这一点。
2007 Vol. 27 (6): 28-32 [摘要] ( 2267 ) [PDF 1519KB] ( 3295 )
33 青藏高原均衡重力异常的地震构造动力学研究
邢乐林;李建成;李辉;邹正波;周新;
根据AiryHesikannen均衡假说,以CRUST2.0模型提供的密度和Moho面深度作为计算参数,计算得到青藏高原的均衡重力异常,并结合地震资料从均衡的角度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动力学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 强震往往发生在均衡重力异常梯度带等值线的斜坡带、陡变带以及拐弯区上,说明地壳构造与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007 Vol. 27 (6): 33-36 [摘要] ( 2001 ) [PDF 1852KB] ( 3436 )
37 中国钻孔体应变台网观测到的地球球型振荡
唐磊;邱泽华;阚宝祥
 利用中国钻孔应变台网(20多个台站)TJ式钻孔体应变仪的观测资料,提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通过统计分析,识别了众多振型,计算了0S9~0S16等振型的品质因子并与PREM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十分相近。绘制了16个台站记录的球型振荡0S3~0S25的振幅谱和相位谱,结果显示低频、中 频基频球型振荡的振幅总体趋势上要比高频基频球型振荡的振幅大,但是各台站频谱皆不相同。
2007 Vol. 27 (6): 37-44 [摘要] ( 1856 ) [PDF 2809KB] ( 3159 )
45 海潮对厦门台地倾斜干扰的可能机制
熊先保;黄晓华;杨婕;林立峰;徐智明
用数学方法识别与处理了厦门台地倾斜资料,提出了两种海潮对厦门台地倾斜干扰的可能机制。从处理结果可以认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倾斜南北分量受到的干扰主要来自于海潮幅度,其表现形式为观测幅度增大;而地倾斜东西分量受到的干扰则来自于海潮幅度与海流两方面,海流的干扰造成了观测曲线中的“双峰”现象。
2007 Vol. 27 (6): 45-50 [摘要] ( 2725 ) [PDF 1175KB] ( 2971 )
理论方法研究
51 由GPS站点速度观测误差引起的应变率计算结果的误差分析
朱守彪;石耀霖
 利用Kriging方法将空间分布不规则的GPS观测结果插值到均匀网格节点上,通过计算每个网格单元内的地应变率,获得整个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应变率场,再采用MonteCarlo方法,应用具有误差的GPS观测数据进行独立的应变率重复计算,运用统计方法给出了应变率均值及其误差分布。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应变率的大小比东部地区高3~5倍,主应变率的方位与震源机制解中P轴、T轴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剪应变率能够显示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轮廓,青藏高原内部出现的拉张应变与其伸展构造相一致。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由GPS观测计算应变率的误差主要决定于GPS观测速度的误差,在变形小的中国东部地区目前GPS的观测精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地应变率精确计算的要求。
2007 Vol. 27 (6): 51-57 [摘要] ( 1853 ) [PDF 2421KB] ( 2826 )
58 基于Petri网的面向对象型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模型
兰小机;胡川;谢旭阳;龙文星
 面向对象型数据库是数据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GIS中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技术更显突出。介绍了Petri网的原理与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的传统方法,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面向对象型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模型,并把模型图映射到对象关系数据表中。
2007 Vol. 27 (6): 58-60 [摘要] ( 2769 ) [PDF 618KB] ( 2404 )
61 微动观测台阵定位方式研究
廖成旺;邓涛;丁炜;王浩;谭耀银;陈卫民;
 空间自相关法是微动勘探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它要求微动台阵为规则的圆形台阵,因此要在观测前进行定位。扩充的空间自相关法可以处理非规则的台阵情形,使观测后定位成为可能。通过仿真计算对规则圆形台阵和非规则台阵两种情形下的相速度推求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规则圆形台阵时结果与理论值符合得很好,而非规则台阵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为获得更好的观测效果,有必要保证规则的圆形台阵,应该采用观测前进行精确定位的定位方式。
2007 Vol. 27 (6): 61-64 [摘要] ( 2707 ) [PDF 628KB] ( 3407 )
65 误差传播律应用的研究
邓永和;
误差传播定律是基于显函数的,而在实际工程中,不少变量不能由另一些变量以显函数形式表示,只能是以隐函数的形式表示。为此,基于隐函数,给出了误差传播定律的一般形式,并应用于线路工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2007 Vol. 27 (6): 65-67 [摘要] ( 2458 ) [PDF 309KB] ( 2660 )
68 一种求解导航型GPS坐标转换参数的方法
周新力;王泽楠;唐保华;
 通过实验分析和对比探索出一种求解导航型GPS坐标转换参数的方法。此方法是以导航型GPS直接对公共点进行实测得到的WGS84坐标来解算其坐标转换参数,其结果不仅消除了两套坐标系统之间的差值,也削减了观测时导航型GPS的某些系统误差带来的影响。
2007 Vol. 27 (6): 68-71 [摘要] ( 2590 ) [PDF 973KB] ( 3310 )
72 JASON1与T/P测高卫星同步段数据比较分析
金涛勇;李建成;王正涛;邢乐林;褚永海
 基于共线平差方法,比较了同步运行段Jason1两种观测数据和T/P观测数据的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系数、各项地球物理改正以及改正后的海面高,解算比较了两颗卫星的各自单星交叉点不符值。计算结果验证了Jason1测高卫星具有与T/P卫星相当的实际观测精度,能够较好地延续T/P卫星任务。
2007 Vol. 27 (6): 72-76 [摘要] ( 1892 ) [PDF 835KB] ( 2655 )
77 基于数据融合的滑坡综合监测信息提取方法
陈明金;欧阳祖熙;范国胜
 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滑坡综合监测信息提取中的应用。采用分级式数据融合结构和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数据融合算法提取滑坡特征信息,获得了完整的滑坡特征时间序列。
2007 Vol. 27 (6): 77-81 [摘要] ( 1952 ) [PDF 1508KB] ( 3428 )
82 地震损失分析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李恒;姚运生;陈蜀俊;
讨论了地震损失分析中的两个问题:如何求取适用于地震损失分析的烈度衰减关系以及如何从宏观经济尺度估算地震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2007 Vol. 27 (6): 82-85 [摘要] ( 2846 ) [PDF 416KB] ( 3246 )
地震检测预报
86 荣昌地区注水地震研究
朱丽霞;黄世源;魏红梅
 2006年荣昌地区的地震活动显著活跃,发生有感地震9次,现场考察发现当地采气作业的废水注入状态有所改变。分析了注水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并从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等方面讨论了荣昌地震的可能机制,认为荣昌地区5.0级左右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受四川盆地区域应力场控制,人为注水引发的频繁小震活动改变了局部渗流和孔隙压,促使裂隙扩张并导致大破裂产生。
2007 Vol. 27 (6): 86-90 [摘要] ( 2655 ) [PDF 1377KB] ( 3015 )
91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张宏志;刁桂苓;赵英萍;王成亮;张骁;李光;马利军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震源机制解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序列早期与华北其它强震的相同,说明该地构造应力场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3)机制解节面占优的走向以NNENE和NWWNW为最多,和序列早期的破裂方向一致,证实近年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4)震源机制类型多样,表明当地的应力水平有别于序列早期。
2007 Vol. 27 (6): 91-95 [摘要] ( 2505 ) [PDF 1305KB] ( 2977 )
96 文安5.1级地震前兆变化特征分析
焦青;刘耀炜;杨选辉;姚宝树;刘冬英;易志刚;宋茉
对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兆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震前的异常特征显示,前兆变化的群体性、配套性和加速性具有强震孕震特征;三马坊、昌平台地温变化在时间上对文安地震有指示意义。另外,通过对文安地震前兆变化的总结,认识到综合预报、异常落实、异常跟踪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2007 Vol. 27 (6): 96-99 [摘要] ( 2757 ) [PDF 1034KB] ( 2998 )
100 本溪自流井水位与水温同震变化关系研究
孙小龙;刘耀炜
利用本溪自流井水位及水温对苏门答腊Ms8.7大震的同震响应资料,通过分析水位变化与水温变化的相互关系和研究区的井含水层系统结构,建立了不同层位地下水混合的物理模型,并根据水位变化数据模拟出水温变化曲线,同时也揭示了同类型观测井水位与水温对远场大震的同震响应机理。
2007 Vol. 27 (6): 100-104 [摘要] ( 1677 ) [PDF 1243KB] ( 2958 )
105 陕西中部地区近年来重力和应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戴王强;高好林;窦玛丽;张国强;段文仓;阎俊义
基于2001~2005年陕西中部地区重力观测资料和GPS区域应变资料,研究了其重力场和应变场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年来陕西中部重力场和应变场的变化整体趋势一致,都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2)在西侧靠近鄂尔多斯西南弧形断裂带处,重力和最大剪应变均为正高值,并呈压缩状态;而中东部局部地区尤其是口镇- 关山断裂带附近,重力为负值,最大剪应变呈高值状态,并受面拉张的作用与影响。
2007 Vol. 27 (6): 105-108 [摘要] ( 2725 ) [PDF 1349KB] ( 3015 )
109 流动重力运行状态及质量评价
项爱民;孙少安;李辉;
 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质量和精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重力工作状态稳定、观测资料质量良好,观测资料的单位权中误差和点值中误差均达到或接近10×10-8ms-2,已完全具备检测因构造活动等因素引起的重力场非潮汐变化的能力。
2007 Vol. 27 (6): 109-114 [摘要] ( 1962 ) [PDF 1041KB] ( 2920 )
观测技术
115 新型数字化微流量观测仪的研制
刘爱春;周振安;刘耀炜;王秀英;蒋子琬;马建英
 震例与现场观测证明井孔流量是映震灵敏的地下流体观测项目。然而,目前尚缺乏井孔水流量长期稳定的观测技术,特别是微小流量的流体流量观测技术,因此自流井的流量观测一直作为探索性、辅助性的观测项目。基于目前地震观测台站普遍采用的容积式或称重式人工观测,结合直接式质量流量观测仪及称重原理,采用相对测量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高精度数字化微流量观测仪。
2007 Vol. 27 (6): 115-118 [摘要] ( 1883 ) [PDF 990KB] ( 2778 )
119 泰安台钻孔差应变观测的实地标定
阚宝祥;邱泽华;唐磊
 结合钻孔差应变仪的工作原理,借助体应变观测资料,提出了利用理论固体潮对泰安台差应变观测进行实地标定的新方法。通过对标定系数和滞后时间的分析认为:元件2、4工作状况比较稳定,观测值差应变2是比较可靠的;元件3的标定系数浮动较大。经过实地标定后,差应变1、2基本上与各自的理论值相一致。由于标定系数随时间变化,所以要针对特定问题的时间段进行实地标定。
2007 Vol. 27 (6): 119-123 [摘要] ( 1845 ) [PDF 994KB] ( 3440 )
124 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V2004)的网络功能
赵刚;李江;何案华;王军;秦久刚
 针对SZW1AV2004型数字式温度计的网络化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种前兆仪器网络化的方案,使前兆仪器在保留以前型号优点的同时,还支持TCP/IP协议,不但满足了“十五”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2007 Vol. 27 (6): 124-128 [摘要] ( 2774 ) [PDF 1834KB] ( 2940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