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15年 35卷 5期
刊出日期:2015-10-10

地震地质 地震大地测量 观测技术 地球物理解释 地壳运动 尼泊尔地震研究 观测技术
   
尼泊尔地震研究
729 青藏高原及周缘深部结构的重力异常解释与尼泊尔Ms8.1地震
玄松柏,申文斌,申重阳,谈洪波,冯建林

利用离散小波变换获得青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不同尺度的总水平梯度(HGM)和横向、纵向、对角分量平方和的平方根(HVDM)图像。结果表明:1)4、5阶小波细节之和的HGM高值区域存在于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和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即青藏高原周缘较为活跃的构造带;2)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和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存在5阶小波逼近高值HGM,较高值HGM带呈现环青藏高原形态,反映了青藏高原与周缘构造块体地壳深度变化和岩石圈地幔顶部物质性质的差异性变化特征;3)HVDM高值带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阿尔金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体现了青藏高原周缘构造带形态特征;4)2015尼泊尔Ms8.1地震发生在地壳深部的HGM高\|低\|高分布形态的低值区和HVDM高值带的边界,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汇聚及周缘大型走滑断裂带的调节作用、累积能量释放的结果。

2015 Vol. 35 (5): 729-733 [摘要] ( 1060 ) [PDF 3848KB] ( 3183 )
734 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震前断层闭锁与同震位移特征分析
赵斌,谭凯,张彩红,黄勇,杜瑞林,张锐,乔学军

对尼泊尔震前的GPS水平速度场进行融合处理,获得跨喜马拉雅中东段沿N15°E方向的GPS水平速度场剖面。采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拟反演,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前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带存在浅部闭锁,深部无震蠕滑,闭锁深度为22.5 km,蠕滑段滑动速率为19.0 mm/a,断层倾角为10°。GPS观测的同震形变场揭示了尼泊尔地震引起的地壳形变特征,最大同震位移位于尼泊尔境内的KKN4,该站向南移动1.89 m|地震还在我国藏南地区造成最大0.54 m的永久形变。距离震中400 km以外GPS观测到的同震形变微弱,在误差范围之内。依据GPS同震水平位移在N15°E方向的位移剖面,采用矩形位错模型简单模拟了尼泊尔地震的同震破裂。结果显示,GPS同震位移剖面可以用喜马拉雅冲断带前缘主断裂(MFT)以北的基底低角度逆断层引起的弹性位错模拟,浅部的主前缘逆冲断裂、主边界逆冲断裂和主中央逆冲断裂等分支并没有破裂。

2015 Vol. 35 (5): 734-737 [摘要] ( 1002 ) [PDF 2547KB] ( 8149 )
738 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背景及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雷东宁,蔡永建,李恒,吴建超,乔岳强,余松,廉超

分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带、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区地震构造及地震发震构造,讨论主震对余震触发及余震的时空强特征和地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初步分析认为,主边界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低角度逆冲断层地震|余震分布范围与震源破裂面积和方式基本一致,具有向东迁移的时空特征|西藏定日Ms5.9、聂拉木Ms5.3地震不属于尼泊尔地震余震,是应力扰动的结果|沿俯冲带向东至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大震发生的危险地段。

2015 Vol. 35 (5): 738-741 [摘要] ( 942 ) [PDF 4073KB] ( 2852 )
742 尼泊尔Ms8.1地震前我国西藏及周边区域的重力长期变化
康开轩,李辉,刘少明,郝洪涛,邹正波

根据1998~2013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给出了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年变率分布。结合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和高原湖泊水位变化,估算了由陆地水储量变化引起的区域重力效应。基于50 km平滑半径的高斯滤波,给出了测区内15 a时间尺度的重力变化空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尼泊尔Ms8.1地震孕育的重力场长期背景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典型测点的时间序列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特征,表明测点附近区域的长期重力变化以线性上升趋势为主,反映了区域重力逐年累积增加的背景效应|2)中国西藏及周边区域的重力长期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和分区现象,这与青藏高原复杂的变形构造和动力学系统密切相关。喜马拉雅活动构造带在15 a时间尺度上明显呈正重力变化趋势,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存在的持续挤压变形引起的地下物质重新分布与调整有关,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中地壳变形和介质变化引起的震区周围应力与能量的累积。

2015 Vol. 35 (5): 742-746 [摘要] ( 889 ) [PDF 4183KB] ( 2874 )
747 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吴建超,蔡永建,雷东宁,郑水明

分析传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介绍地震应急通系统的组成、架构设计和主要功能特点。对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新技术和新思路,对地震应急通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实践证明,〖JP+1〗地震应急通系统帮助地震部门建立了一套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地震部门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015 Vol. 35 (5): 747-750 [摘要] ( 807 ) [PDF 1942KB] ( 2980 )
地震地质
751 2014秭归4.5、4.7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吴海波,申学林,杜承宸,陈俊华,王杰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的微小震主要为浅表塌陷事件,区域二的多数为构造地震事件。将区域二15次ML1.2以上事件震源机制解参数统计结果与该地区3次4级以上主震震源机制比较显示,两者的节面走向均为NNW和NE,力轴(P轴和T轴)的方位与倾角也基本一致,总体上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两者受力方式具有一致性,但两者的破裂滑动方式有差异,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受库水作用活化的影响有关。

2015 Vol. 35 (5): 751-757 [摘要] ( 965 ) [PDF 3424KB] ( 2819 )
758 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
熊维,谭凯,乔学军,王伟

利用1999~2013陆态网络观测资料,计算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周边活动地块应变率场分布及欧拉旋转矢量,基于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块体边界主要断层活动性状,分析研究区域现今构造变形和应变分配,并讨论汶川地震对上述过程的影响。[JP2]研究表明,巴颜喀拉东部、川西北、滇中等活动地块向南东向运移的同时自身作顺时针旋转|由于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等逆冲带对地壳应变的吸收与调整,研究区域地壳变形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区域地壳变形以连续渐变为主要特征|汶川地震使巴颜喀拉块体、川西北块体的南东向运移加速,并增强了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的逆冲运动。

2015 Vol. 35 (5): 758-763 [摘要] ( 988 ) [PDF 3702KB] ( 2833 )
地震大地测量
764 BDS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精度评估
张清华,王源,孙阳阳,高磊,陈正生

针对BDS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信号精度评估问题,分析利用精密星历进行空间信号评估的算法以及SISURE的投影原理,讨论BDS不同星座的参数选择。估计BDS各个卫星的空间信号精度,估算出SISURE综合误差的平均值为1.54 m,与GPS的空间信号精度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个别导航卫星某些分量误差偏大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GEO卫星SISURE个别时段较差和轨道机动有一定关系,并明确了BDS实际的空间信号精度,可为BDS用户提供一定参考。

2015 Vol. 35 (5): 764-767 [摘要] ( 936 ) [PDF 1951KB] ( 2911 )
768 基于TRACK的GPS海浪测量方法
王俊杰,何秀凤,刘焱雄

针对现有GPS海浪测量技术的不足,提出基于TRACK的GPS海浪测量方法,即利用TRACK解得海上载体高精度的垂向位移,经浪潮分离提取海浪信号,采用周期图法估计海浪信号的功率谱,计算海浪要素。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平均波高和平均周期与测波仪结果差异分别小于2 cm和0.25 s,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015 Vol. 35 (5): 768-770 [摘要] ( 924 ) [PDF 1724KB] ( 2998 )
771 基于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的水准网平差方法研究
龚率,刘晓华,黄志伟,王洪伟

复杂地区水准网平差时传统定权方法存在不合理性。根据高差观测误差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建立高差分类新标准,推导出各类高差观测值权的计算公式,并引入赫尔默特方差估计法来合理匹配各类高差观测值的权比关系,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2015 Vol. 35 (5): 771-774 [摘要] ( 999 ) [PDF 1394KB] ( 4811 )
775 高压线路对GPS接收机性能及观测数据质量影响的测试与分析
聂兆生,管啸

开展500 kV和220 kV高压输电线路对GPS观测的影响实验,发现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和无线电干扰对GPS接收机内部噪声无显著影响,而GPS观测的多路径效应受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显著,并且其影响量值与电压值及与高压线的距离成正比。同时,高压输电线路对接收机捕获数据的性能、接收机钟的稳定性、观测信号L1、L2载波信噪比、观测值周跳以及基线和点位坐标的解算精度无显著影响。

2015 Vol. 35 (5): 775-779 [摘要] ( 930 ) [PDF 1668KB] ( 3243 )
780 多模GNSS非差精密定轨快速数据处理方法
党金涛,郭东晓,李建文,张锦军

针对IGS、MGEX和iGMAS的超大观测网数据,提出一种多模GNSS非差精密定轨的快速数据处理方法,分析超快速轨道产品的精度以及数据处理耗时。结果表明,4系统超快速轨道产品的数据处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由于解算时间缩短,给数据准备和下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全天的观测数据能够全部参与定轨解算,各系统的定轨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015 Vol. 35 (5): 780-783 [摘要] ( 957 ) [PDF 1861KB] ( 2980 )
784 小波分解改进电离层VTEC时间序列预报模型
鲍亚东,刘长建, 柴洪洲

介绍了小波分解法改进时间序列预报模型的原理。以IGS发布的2013年VTEC数据为例进行逐点建模,选用db4小波对5 112个格网点VTEC序列进行分解,并对各小波分量进行时间序列预报和重构,进而对VTEC进行预报。对一般方法和改进方法预报偏差的比例变化及全球范围内各格网点的预报值RMSE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法预报的高精度点比例及其预报精度均优于一般方法。

2015 Vol. 35 (5): 784-787 [摘要] ( 1016 ) [PDF 2962KB] ( 7196 )
788 一种新的北斗Klobuchar模型及其精度分析
徐李冰,蔡成林,陈光喜,李春华

针对传统Klobuchar模型电离层延迟修正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Klobuchar模型,以提高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度。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全球格网数据作为参考,使用松弛搜索法分别对覆盖中国区域的格网点和9个测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算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得出,新模型的修正精度相对于广播模型有大幅提高|新模型预报7 d内的电离层时延值修正效果也比广播模型有明显改善|格网点上的平均修正精度从67.89%提高到78.44%,观测数据的平均修正精度从69.81%提升至82.34%。

2015 Vol. 35 (5): 788-792 [摘要] ( 1197 ) [PDF 5227KB] ( 2663 )
793 顾及偏态的IQR法则在GP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中的应用
杨凯钧,袁鹏,秦昌威

引入非正态数据分布偏态因子MC值对GPS时间序列的偏态性进行度量,并构造相应的函数,改进标准IQR法则中异常值的探测区间。利用Sopac提供的CHAN站时间序列进行实验,剔除异常值后进行插补,人工添加不同量级、不同密度的异常值。分别对比两种方案的探测结果,证实顾及偏态的IQR法则较标准IQR法则算法更严谨、探测效果更好。

2015 Vol. 35 (5): 793-796 [摘要] ( 919 ) [PDF 2136KB] ( 4245 )
797 基于改进的Klobuchar模型建立南宁市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
蔡成辉,刘立龙,黎峻宇,林国标

以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模型为背景场,利用南宁市区域CORS网实测数据,对 Klobuchar模型的初始相位、振幅和夜间时延值不断改正,建立南宁市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结果表明,改进的Klobuchar模型精度有显著提高。

2015 Vol. 35 (5): 797-800 [摘要] ( 1048 ) [PDF 2022KB] ( 2896 )
801 变异函数模型参数的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回归法
赵英文,王乐洋

顾及距离值的随机误差,提出用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回归法估计变异函数模型参数。通过协方差传播律发现,分组后的变异函数值和距离值是不等精度的。给出距离值的定权方法,结合熵权法和点对数法迭代解算模型参数。以幂函数模型为例,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的结果表明,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回归法更加合理,参数的估计精度也更高。

2015 Vol. 35 (5): 801-806 [摘要] ( 948 ) [PDF 1559KB] ( 3756 )
807 四元数理论及其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
张捍卫,李明艳,李克昭

四元数在三维空间基准的转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理论依据并不是很清晰。本文在理论上研究了四元数的一些基本性质,证明了坐标旋转变换等价于四元数的正交变换。利用基本四元数的定义,证明了适用于坐标旋转的所有四元数都是由若干个基本四元数的格拉斯曼乘积得到的。同时,给出了四元数与坐标旋转矩阵之间的理论关系。

2015 Vol. 35 (5): 807-810 [摘要] ( 1252 ) [PDF 836KB] ( 17994 )
811 基于形态学与区域生长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
谷延超,范东明,余彪,张金花

 针对形态学滤波存在的地形过度腐蚀以及区域生长滤波需要大量地面种子点的问题,提出一种点云数据由粗到精的两级滤波策略。对机载LiDAR点云数据进行多尺度形态学滤波得到粗略DEM(“粗滤波”),由此可提供大量的地面种子点用于区域生长,进而得到精细DEM(“精滤波”)。利用ISPRS提供的滤波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滤波算法对地形适应性较强,可有效保证地形特征,具有更好的稳健性。

2015 Vol. 35 (5): 811-815 [摘要] ( 919 ) [PDF 1643KB] ( 2775 )
816 基于EEMD的大坝变形多步预测方法研究
任超,梁月吉,庞光锋,蓝岚,唐利

针对大坝变形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大坝变形多步预测新算法。首先从时频分析出发,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将变形时间序列分解成具有不同频率特征的分量|然后采用游程判定法对波动程度相似的分量重构为高、中和低频3个分量|最后对3个分量分别建立相应的多步预测模型,叠加各预测值即为最终预测结果。经算例验证,并与AR模型、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多步预测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不同预测步长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预测精度较高,在大坝变形波动剧烈的时段也能保证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应用于大坝变形预测。

2015 Vol. 35 (5): 816-820 [摘要] ( 1093 ) [PDF 2022KB] ( 9601 )
地壳运动
821 一种加权Logistic-Richards组合模型的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龙四春,彭强,黄两宜,张立亚

利用平移反幂法特征值求权方法,对两种地表沉降预测模型(Logistic模型和Richards模型)进行加权组合。以深圳地铁人民南车站、鹿丹村车站和长沙地铁东四线车站为例,运用新的加权Logistic-Richards组合模型对地铁施工期间地表沉降进行拟合和预测,对比验证了该组合模型的优越性。

2015 Vol. 35 (5): 821-824 [摘要] ( 870 ) [PDF 1595KB] ( 2737 )
825 采用三维空间数据计算汶川地区地壳应变
刘明学,段虎荣

推导三维形变数据的四边形法计算地壳主应变、剪应变的解析表达式,结合汶川地区2005~2008三维空间监测数据,计算该地区水平、垂直主应变和剪应变。结果表明,汶川、映秀地区的水平主应变在东西方向处于挤压状态,主断裂带东南区域的垂直主应变为正值,西北区域为负值,与研究区域东南部地表下沉、西北部地表抬升相关。主应变最大值出现在Y(东)方向,剪应变最大值出现在XY(北东)方向,汶川区域处于主应变和剪应变的高梯度带,与地震发生位置相吻合。

2015 Vol. 35 (5): 825-828 [摘要] ( 777 ) [PDF 3624KB] ( 2938 )
829 利用 ITRF2008 分析全球板块运动
李春晓

基于 ITRF2008 参考架下 225 个 GPS 测站的速度场对 NNR-MORVEL56 板块运动模型中13个板块的运动参数及不确定度进行估计。在测站的筛选过程中,利用全球应变率模型 GSRMv1.2 的结果对测站第二不变应变率进行双三次二维平面插值,若测站的第二不变应变率小于10-14/a,则测站位于板块的刚性区域。考虑到冰期回弹对测站速度场的影响,基于冰期回弹模型ICE-3G(VM2),用TABOO直接对测站的水平位移速率进行定量计算,若冰期回弹引起的测站水平位移速率大于0.5 mm/a,则测站位于GIA地区,应予以剔除。分别比较本文计算结果、Altamimi计算结果和基于地质资料的MORVEL板块运动模型,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所采用的测站筛选准则具有可行性。简要分析了本文和Altamimi计算结果的差异以及个别板块偏差较大的原因。

2015 Vol. 35 (5): 829-834 [摘要] ( 1012 ) [PDF 2790KB] ( 2581 )
835 滑坡变形预测灰色神经网络耦合模型的构建及适用性分析
高彩云,崔希民

结合灰色模型和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特点,提出串联、并联和混联式3种结构的灰色神经网络滑坡变形预测模型。串联式将滑坡变形位移时序分解为趋势项和随机项,采用灰色模型提取滑坡位移时序趋势,利用神经网络逼近随机波动|并联式以灰色模型和神经网络分别对滑坡预测,采用智能非线性组合,按照预测目标精度动态调整权重,从而获取最终组合预测结果|混联式通过增加灰白化层及灰模型群,对神经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优化, 达到弱化滑坡原始监测数据随机性、提高预测模型稳健性的目的。将3种模型应用于古树屋滑坡变形预测,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3种结构的灰色神经网络耦合模型均提高了预测精度,适用于复杂状况下滑坡体的变形预测。

2015 Vol. 35 (5): 835-839 [摘要] ( 921 ) [PDF 2092KB] ( 3914 )
840 长治市区浅部地层及剪切波速度结构特征
耿伟,徐朝繁,刘妍,冯宁,石磊

利用长治市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中已完成的43个钻孔及剪切波速测井资料,基于克里金插值方法,构建长治市区浅部地层及剪切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长治市区浅部地层及剪切波速具有较强的横向非均匀性结构特征,其沉积建造明显受水文地质环境及主要断裂的控制。

2015 Vol. 35 (5): 840-843 [摘要] ( 1184 ) [PDF 2253KB] ( 3433 )
844 地球极移参数高精度双差分LS+AR预报方法研究
陈略,唐歌实,许雪晴,胡松杰,孙靖,刘也

提出基于双差分最小二乘LS+AR模型的高精度极移参数预报方法。首先,对极移数据进行双差分处理,用以增强数据平稳性,获取差分极移数据,并采用LS方法对差分极移数据进行拟合,获取极移残差数据|其次,利用AR模型对极移残差数据进行预报|然后,综合LS外推预报值与AR模型预报值获取差分极移预报值|最后,对差分极移预报结果进行逆双差分处理,获取高精度的极移预报值。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极移参数预报中,结果表明,1 d的极移X分量(PMX)预报精度优于0.25 mas,极移Y分量(PMY)预报精度优于0.2 mas。将该预报结果与国际EOP_PCC预报结果对比表明,极移短期预报精度与EOP_PCC预报结果相当,1 d 的预报精度略优于EOP_PCC预报结果。

2015 Vol. 35 (5): 844-848 [摘要] ( 968 ) [PDF 2743KB] ( 2727 )
849 广州南沙区GPS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处理
陈玉林,匡翠林,戴吾蛟,谢荣安,卢辰龙

利用广州南沙区GPS地面沉降系统2012-07~2013-12的GPS数据,采用3种不同的基准点方案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得到18个月的GPS监测点沉降序列。分析表明,测区位于低纬度地区,电离层活动剧烈,即使基线小于10 km,基线长度对单频监测点的解算精度影响仍然较大,而对双频点影响很小|以短基线为原则进行处理后沉降序列RMS为5 mm左右,由此计算的沉降速度与水准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但单频监测点的精度还有待提高。

2015 Vol. 35 (5): 849-852 [摘要] ( 958 ) [PDF 3135KB] ( 2862 )
地球物理解释
853 GOCE+EGM08+RTM组合模型计算高程异常
徐新强

针对EGM08重力场模型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用GOCE重力场模型替换EGM08模型的中低频部分,用剩余地形模型RTM拓展EGM08模型的甚高频信号。模拟分析表明,GOCE模型能大幅提高高程异常计算的精度,而RTM对高程异常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实测GPS/水准数据表明,GOCE模型对高程异常的贡献达到43%,而RTM也贡献了1 cm的精度。

2015 Vol. 35 (5): 853-856 [摘要] ( 939 ) [PDF 1998KB] ( 2998 )
857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的改进及在遂宁-阿坝剖面的应用
郭文斌,嘉世旭,林吉焱,邱勇

针对传统顺序联合反演的缺陷,通过改变地下空间的网格剖分方式和约束条件的约束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改进,并将拟BP神经网络算法和小波多尺度分析应用到反演中,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和收敛速度。龙门山地区遂宁-阿坝剖面的反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反演效果。

2015 Vol. 35 (5): 857-860 [摘要] ( 958 ) [PDF 4693KB] ( 2745 )
861 低低跟踪重力卫星星间距离变率对区域质量异常敏感度分析
郭飞霄,肖云,汪菲菲,苗岳旺

推导了区域质量变化和球谐系数变化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该关系式可将不同区域质量异常对重力场变化的影响分离出来。设计仿真实验,分析时变重力场模型下星间距离变率相对稳态背景重力场模型下星间距离变率值的残差变化。结果表明,区域质量异常对星间距离变率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有限的,但星间距离变率对区域质量异常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2015 Vol. 35 (5): 861-865 [摘要] ( 912 ) [PDF 1809KB] ( 2702 )
866 蒙古中部剖面重力异常研究
黎哲君,徐如刚,陈石,杨光亮,闫万生,袁洁浩,张毅,顾左文

在蒙古中部106°E附近布设一条南北走向的重力剖面,首次获得该地区精确的实测重力值,经过数据预处理和改正计算,得到剖面重力异常结果。分析表明,剖面自由空气异常和地形有很强的相关性|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变化总体较为平缓,只在戈壁-阿尔泰-曼达尔戈壁加里东区带(GAB)和哈拉加里东区带(HRB)附近发生相对较快的变化,推测这两个区域可能存在较明显的深部构造变化|在蒙古-鄂霍兹克造山带附近,并未发现与板块缝合带相对应的重力异常变化|剖面均衡重力异常以负值为主,多数地区地壳未达到重力均衡状态,剖面附近地震活动和均衡重力异常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研究结果类似。

2015 Vol. 35 (5): 866-870 [摘要] ( 1042 ) [PDF 2332KB] ( 2778 )
观测技术
871 珊溪水库地震波速比时空分布特征
钟羽云,张震峰,阚宝祥

选取P波、S波到时差Δt≤14 s的台站数据,使用多台和达法计算珊溪水库地震序列地震波速比,结合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构造,分析序列的波速比时空分布特征。1)珊溪水库90%的地震波速比分布在1.66~1.75,波速比平均值为1.70|2)珊溪水库地震序列包含有多组地震活动,每组地震的波速比呈开始快速下降之后缓慢上升的变化,每两组地震之间的波速比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波速比的变化特征可以归纳为“下降-回升-发生一组地震”|3)波速比的变化和震中位置的迁移有一定关系,地震迁移到新的位置时最初几次地震的波速比较大,随后波速比逐渐减小|4)波速比沿深度方向和双溪-焦溪垟断裂方向分布不均匀,位于水库淹没区的双溪-焦溪垟断裂西北段波速比较小,位于水库库岸的双溪-焦溪垟断裂东南段波速比在深度方向上的变化最复杂,存在两个高、低值相间的区域,4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这一段5~8 km深度处的波速比高、低值过渡区域。

2015 Vol. 35 (5): 871-875 [摘要] ( 876 ) [PDF 2231KB] ( 3654 )
876 大陆地震观测中连续震颤波信号的定位
张雁滨,蒋骏,郭斌,顾升宇,徐文杰,王朝

针对大陆地震观测中的连续震颤波,根据其信号特征和观测特点,在准确识别震颤波信号、提高信噪比、缩小信号范围等原则基础上,参考国际上对间歇式震颤的定位方法,对信号的识别、处理及定位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改进,提出对这类信号采用的定位技术和方法流程,并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震观测中几个由台风引发的连续震颤波信号进行定位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其定位结果合理可信。

2015 Vol. 35 (5): 876-881 [摘要] ( 855 ) [PDF 3672KB] ( 3576 )
882 重力仪一次项系数对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梁伟锋,刘芳,祝意青,徐云马,郭树松,赵云峰,刘练

利用2011~2013喜马拉雅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获得的10余个绝对重力值作为基准,运用甘肃、宁夏和河西3个重力网的数据对各重力仪一次项系数进行重新解算,获得重力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2011-05~2013-06的重力场反映出,青藏高原深部物质向北东运移过程中出现自西南向东北、由负向正的大空间尺度趋势性显著重力变化|2)LCR-G型及Burris型金属弹簧重力仪的一次项较稳定,基本不变,而CG-5型石英弹簧重力仪的一次项逐年减小,应每年利用绝对基准进行实测标定|3)利用绝对基准进行实测一次项标定后,重力场总的变化趋势与利用长基线标定的一次项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只是量级有所减小。

2015 Vol. 35 (5): 882-886 [摘要] ( 1150 ) [PDF 6171KB] ( 2732 )
887 因瓦水准标尺尺长改正检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李文一,程增杰,赵立军,苏国营

目前国内外新旧水准标尺检定装置并存,有传统的特定分划检定和采用自动化装置的全尺分划检定两种方法。为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对复现性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并对全尺分划检定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全尺分划检定与分米分划检定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同一种检定方法的重复性误差与两种检定方法的互差为同一数量级。

2015 Vol. 35 (5): 887-889 [摘要] ( 852 ) [PDF 915KB] ( 3071 )
890 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研究
刘坚,李盛乐,戴苗,陈晓琳,康凯,刘珠妹,郭啟倩

提出一种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搭建测试平台、Java语言开发测试程序,并与MySQL在存储、查询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Hbase存取地震数据耗时更低,在数据量多时,其性能更加显著。

2015 Vol. 35 (5): 890-893 [摘要] ( 861 ) [PDF 1190KB] ( 2693 )
894 Ronge-Kutta法在计算复杂构造区域地震波旅行时中的应用
邹长桥,段永红,唐秋惠,徐佼,陈立波

采用Ronge-Kutta射线追踪法对地震勘探中几个典型地质模型的地震波射线路径和旅行时计算的实例和效果进行分析。将Ronge-Kutta射线追踪模拟的结果与程函方程计算的时距曲线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Ronge-Kutta射线追踪法的易实现性和程函方程有限差分旅行时算法的强稳定性,表明Ronge-Kutta射线追踪法在复杂构造区域进行地震射线路径和旅行时计算时能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

2015 Vol. 35 (5): 894-897 [摘要] ( 969 ) [PDF 3027KB] ( 2522 )
898 陆态网络太原台gPhone重力仪背景噪声水平研究
韩宇飞,江颖,张晓彤,张锐,王新胜,贾路路

基于陆态网络太原台gPhone重力仪1 a的观测记录,在地震频段(200~600 s)、亚地震频段(1~6 h)和潮汐频段(周期大于6 h)研究其背景噪声水平,并与全球超导重力仪SG的背景噪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潮汐和大气改正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进重力数据的功率谱密度PSD,尤其是在亚地震频段和潮汐频段。经计算,太原gPhone重力仪在地震频段、亚地震频段和潮汐频段的背景噪声水平分别为3.641、4.659和5.359。gPhone重力仪的噪声水平在地震频段和亚地震频段均高于SG的噪声水平,但是在频率低于0.8×10-4  Hz时,gPhone重力仪的噪声水平低于新低噪声模型NLNM。此外,分析gPhone重力仪记录的2014年智利Mw8.1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表明,虽然gPhone重力仪的噪声水平高于超导重力仪,但其依然能够清晰检测到地球自由振荡信号,验证了gPhone重力仪不仅适合研究长周期潮汐和亚地震模,也可以清晰获取地震频段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

2015 Vol. 35 (5): 898-900 [摘要] ( 893 ) [PDF 2032KB] ( 3117 )
901 十三陵地震台gPhone重力仪的仪器性能与水文响应分析
佘雅文,付广裕,韦进

对安置于十三陵地震台的两台gPhone重力仪(109、118号)在2013-04~08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和提取重力残差处理。结果表明,gPhone重力仪监测到降水导致μGal量级的重力变化|gPhone重力仪获取的二阶重力残差变化与距离十三陵地震台15 km的沙河地震台静水位变化之间存在4 d左右延迟的正相关对应关系,显示了地下水位观测对重力观测解释的必要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连续重力观测网补充地下水位观测,提高连续重力观测的数据处理精度。

2015 Vol. 35 (5): 901-905 [摘要] ( 1006 ) [PDF 2078KB] ( 2592 )
90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相对重力观测零漂和固体潮提取
于红娟,郭金运,李九龙,穆大鹏,孔巧丽

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2014-08-15~23 CG-5相对重力仪静态相对观测的零点漂移和固体潮。结果显示,PCA提取的零点漂移值与最小二乘线性拟合结果非常一致,其差仅在10-2 μGal/d量级|PCA估算的固体潮值与CG-5重力仪内部软件提供的固体潮模型计算值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两者之差均小于8 μGal,均方根均小于5 μGal。

2015 Vol. 35 (5): 906-910 [摘要] ( 964 ) [PDF 2865KB] ( 3058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