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08年 28卷 6期
刊出日期:2009-02-11

观测技术 院士论坛 地壳形变与地震 观测技术
   
院士论坛
1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
魏子卿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是我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在扼要叙述我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建立的背景和基本原则之后,详细介绍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和实现,给出参考椭球的定义常数和导出常数,以及相关的正常重力公式,最后对坐标系进行几点说明。
2008 Vol. 28 (6): 1-5 [摘要] ( 2380 ) [PDF 1313KB] ( 4592 )
地壳形变与地震
6 汶川地震区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
赖晓玲李松林
平通镇位于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上, 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 m。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 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有200多米。另外,从一些地震记录上可以看出,以探槽为界,两侧波形差异十分明显,S波到时错位也很明显。地壳内波形明显差异的部位与考察看到的地表隆起边界位置一致。
2008 Vol. 28 (6): 6-10 [摘要] ( 2065 ) [PDF 5337KB] ( 3661 )
11 汶川Ms8.0地震前的流动形变
薄万举;杨国华
分析汶川Ms8.0大震前南北地震带流动水准和流动GPS观测到的形变图像发现:1)流动水准显示汶川地震之前该区域存在一个相对隆起区,量级在180 mm以上;2)流动GPS显示该区域存在长期显著的压性变形,与隆起变形相配套;3)汶川大震前没有任何察觉的主要原因:一是孕震区缺少足够的观测手段,难以捕捉到可信的前兆信息,二是缺少8级逆冲型地震的震例和经验。
2008 Vol. 28 (6): 11-15 [摘要] ( 2128 ) [PDF 2808KB] ( 3826 )
16 汶川Ms 8.0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分析
祝芙英;吴云;林剑;周义炎;熊晶;杨剑;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汶川Ms8.0地震前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TEC分布图。用两种方法的研究显示,在相同时间和空间电离层TEC存在显著的异常扰动,即震前1~6天(除5月9日电离层TEC出现异常增加外)时间内多次出现显著的TEC异常减少,而且电离层TEC的异常驼峰有向磁赤道漂移的趋势,由于距离发震时刻较近,排除其他因素后认为该异常可能源于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2008 Vol. 28 (6): 16-21 [摘要] ( 2073 ) [PDF 5175KB] ( 4205 )
22 汶川地震前电离层NmF2异常扰动
熊晶;吴云;祝芙英;林剑;周义炎;杨剑;
利用COSMIC电离层掩星数据,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震中区上空4月至5月末的电离层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F2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在4月震中区上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mF2没有明显异常变化,而在震前一周内多次出现明显负异常,排除其他因素,认为这些异常极有可能是由地震引起的。
2008 Vol. 28 (6): 22-26 [摘要] ( 2115 ) [PDF 1471KB] ( 4037 )
27 汶川地震前川滇地区断裂活动特征分析
范国胜;焦青
利用川滇地区32处跨断层位移流动短水准、短基线20余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区主要活动构造在汶川地震前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活动构造多数呈继承性活动;汶川地震前,区域应力在2006年以来出现了持续2年左右的增强;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受较强的北西南东方向的压应力作用。
2008 Vol. 28 (6): 27-30 [摘要] ( 2041 ) [PDF 2890KB] ( 3064 )
31 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徐朝繁;潘纪顺;王夫运;田小峰;冯建林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带内逆掩断层发育,低速高导层缺失,表现为高阻基底。西侧川西高原的Pn波速度较低(7.6~7.8 krn/s),东侧四川盆地较高(8.0~8.2 krn/s),低的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可能意味着川西高原壳幔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热交换过程,中上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有可能成为龙门山L形的滑脱面,为龙门山中上地壳内浅源地震的孕育提供深部构造条件。
2008 Vol. 28 (6): 31-37 [摘要] ( 1981 ) [PDF 5729KB] ( 3452 )
38 成都基准台绝对重力复测结果分析
邢乐林;李辉;何志堂;董正瑶;谈洪波;
2007年4月—2008年6月,用FG5/232、FG5/214绝对重力仪在成都地震基准台的绝对重力基准点进行了5次绝对重力重复观测,每次观测结果的标准偏差均小于±2×10 -8 ms -2,证明该绝对重力基准点环境噪声干扰小,地质条件稳定;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认为,2007年12月绝对重力值较2007年4月增大5×10 -8 ms -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力整体变化趋势为下降、略有升高起伏状态,但仍未恢复。
2008 Vol. 28 (6): 38-42 [摘要] ( 2156 ) [PDF 3173KB] ( 3920 )
43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张四新;张希;王双绪;薛富平;刘立炜
利用汶川8.0级地震周边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区域垂直形变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升降差异运动由剧烈向减弱变化,龙门山断裂活动也由活跃向闭锁转换;震后,地震影响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向北东方向扩展,余震区附近同震形变显著。
2008 Vol. 28 (6): 43-46 [摘要] ( 1944 ) [PDF 4127KB] ( 4070 )
47 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任俊杰;张世民
利用差分GPS对汶川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约200 km的地表破裂带,同时也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的活动,形成了长约75 km的破裂带。地表破裂空间展布特征表明,汶川地震起始破裂以向北东方向逆冲为主,右旋走滑量不明显,之后向北东方向破裂。
2008 Vol. 28 (6): 47-52 [摘要] ( 2060 ) [PDF 5418KB] ( 3364 )
53 宁波台水温、水氡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探讨
刘冬英
在分析汶川8.0级震前全国流体异常时发现,距汶川地震震中近1 800千米的浙江宁波地震台的水温和水氡在地震前存在异常。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对比,认为这次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
2008 Vol. 28 (6): 53-55 [摘要] ( 1913 ) [PDF 1366KB] ( 3095 )
56 汶川8级地震前陕西地倾斜γ值的异常反应
柯昌安;李正媛;窦玛丽
对陕西省定点形变资料进行处理时发现,在汶川8级地震前形变资料出现异常现象:1)震前3个月,乾县、西安、宝鸡和汉中台的水平摆和水管仪资料,潮汐因子γ值明显增大;2)临震前1天,乾县和西安台的水管仪NS分量资料,出现畸变等。
2008 Vol. 28 (6): 56-60 [摘要] ( 2056 ) [PDF 4698KB] ( 3175 )
61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祝意青;韩海华;郭树松
利用鲁南地区1996—2006年的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研究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区域重力场总的趋势变化为齐村至郯城坳陷区一带重力正值变化,蒙阴隆起区一带重力负值变化。
2008 Vol. 28 (6): 61-67 [摘要] ( 1918 ) [PDF 5063KB] ( 3237 )
68 北川地区地震灾害的地形因子分析
王秋良;薛宏交;杨强;王敦;李井冈;张丽芬
选取极灾区北川县为研究区,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因子进行地形信息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坡度40°~50°、坡度变率在18°~30°、地形起伏度为50~70 m,甚至更大的地区极易发生地震灾害。
2008 Vol. 28 (6): 68-72 [摘要] ( 2087 ) [PDF 3915KB] ( 3580 )
73 汶川地震强震观测
郑水明;王岚;黄江;王平;
介绍汶川地震的强震观测;并利用其主、余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基岩与土层加速度反应谱的特性差异,以及加速度与频谱的衰减特性。
2008 Vol. 28 (6): 73-76 [摘要] ( 1916 ) [PDF 1428KB] ( 3768 )
77 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
周硕愚;吴云;姚运生;杜瑞林
探讨新的交叉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发展的科学逻辑。为实现国家防震减灾目标,提出6个重点发展领域和3个重要工程计划,以促进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
2008 Vol. 28 (6): 77-82 [摘要] ( 2144 ) [PDF 449KB] ( 3024 )
83 当今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及应对思考
张赤军;王春红;钱南宾
结合第24届IUGG IAG会议部分内容与其他参考资料,对当今大地测量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其中包括该学科的内容与特征,学科的发展趋势及需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
2008 Vol. 28 (6): 83-86 [摘要] ( 2237 ) [PDF 404KB] ( 3058 )
理论、方法研究
87 用格网法建立离散点的空间权矩阵方法研究
张松林;张昆
研究了生成离散点的空间权矩阵最常用的方法,将其归纳为基于拓扑关系的方法和基于距离的方法两大类:前者是基于邻接关系生成权矩阵,后者是根据距离建立权矩阵。研究指出了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格网生成空间权矩阵的方法,并用模拟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在空间点分布极不均匀情况下的优势。
2008 Vol. 28 (6): 87-90 [摘要] ( 1935 ) [PDF 792KB] ( 4093 )
91 气枪震源深部探测子波模拟
杨光亮;朱元清
研究了国外海上石油勘探的气枪理论模型,并根据试验参数分别对单枪激发、相干枪激发进行了近场、远场压力子波数值模拟。提出通过近场压力子波观测结果模拟任意位置压力子波的算法。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单枪容量和进行相干阵列激发,利用相干气枪阵列进行地壳深部探测理论上是可行的。
2008 Vol. 28 (6): 91-95 [摘要] ( 1926 ) [PDF 858KB] ( 3282 )
96 基于小波消噪和LS-SVM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秦永宽;黄声享;赵卿
提出将小波消噪、相空间重构理论与LS-SVM相结合,实现变形监测数据的建模及预测。先对变形监测时间序列进行小波消噪;然后用C-C法求出非线性变形数据的最优嵌入维数和时间延迟参数,并对其进行相空间重构;最后采用LS-SVM对其进行建模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例表明,基于小波消噪和LS-SVM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008 Vol. 28 (6): 96-100 [摘要] ( 2446 ) [PDF 1305KB] ( 3349 )
101 差分GPS水下定位系统的解析法分析
蔡艳辉;杨新红
基于差分GPS水下定位系统的水面浮标长基线网,推导了极坐标系下定位的解析表达式,并根据此解析表达式,推导了水面基线网的网形、基线精度以及水声距离测量精度分别对定位结果影响的表达式。双曲线定位模型解精度的空间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双曲线定位模型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区;采用辐射网形基线分布,在基线网的范围内,平面定位精度较均匀;无论采用何种基线分布,深度测量精度明显低于平面精度。
2008 Vol. 28 (6): 101-106 [摘要] ( 1788 ) [PDF 2117KB] ( 2832 )
107 具有先验信息约束的半参数回归模型及其虚拟观测值解法
乐科军;邱斌;朱建军
针对半参数回归模型建模过程中合理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具有先验信息约束的半参数回归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相应的虚拟观测值解法和正则化矩阵与正则化参数在测量中的物理意义;证明了该新解法与补偿最小二乘法的等价性以及该新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08 Vol. 28 (6): 107-111 [摘要] ( 1960 ) [PDF 875KB] ( 2896 )
112 长距离隧道盾构管片选型模型与系统实现
刘春;荆毅;王解先;姚连璧;
以隧道盾构中通用楔形管片的选型为研究对象,推导了基于坐标转换和平面拟合的管片选型数学模型以及轴线偏差量的计算公式。并针对该模型,给出了选型系统的软件实现,并以上海长江隧道一组盾构数据为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在快速纠偏中的良好效果。
2008 Vol. 28 (6): 112-116 [摘要] ( 1800 ) [PDF 1464KB] ( 3979 )
117 T/P, Jason1测量风速及有效波高的验证与比较
程永存;徐青;刘玉光;李崇银;顾艳镇
选取与T/P(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同步的浮标资料以及月平均浮标资料对T/P卫星高度计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选取较窄的空间窗口以及较长的资料序列,可以减小浮标测量结果和高度计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在所选浮标海域,浮标测量获得的有效波高与T/P测得有效波高存在0.3m的系统误差。T/P卫星高度计和Jason1卫星高度计测量结果的比较显示,由于受海浪成长状态和仪器噪声的影响,二者测量获得的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在低风速时相差较大,在高风速时符合较好。T/P和Jason1卫星高度计测量获得的有效波高和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1 m和0.05 m。
2008 Vol. 28 (6): 117-122 [摘要] ( 2074 ) [PDF 1136KB] ( 3234 )
123 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
分析了相邻结构在基础隔震和上部减震器的共同作用下的地震控制效果,
并运用ANSYS建立了相邻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非隔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基础隔震和上部减震器共同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和上部减震器共同作用下的减震效果最显著。
2008 Vol. 28 (6): 123-126 [摘要] ( 1974 ) [PDF 920KB] ( 3123 )
观测技术
127 GS型重力仪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实现
李家明;李翠霞;刘子维;黎永东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GS型重力仪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2008 Vol. 28 (6): 127-131 [摘要] ( 1863 ) [PDF 2105KB] ( 3822 )
132 地形变测量中光纤传感新方法
邓涛;廖成旺;丁炜;王浩;陈卫明;
提出一种基于光纤干涉和光纤光栅组合传感思路,利用光纤光栅的Bragg波长绝对测量和光纤干涉方法高精度相对测量的特点,将光纤传感应用于高精度地形变测量中的新方法。该传感系统有抗干扰能力强、耐腐蚀、防潮湿、无零点漂移、无须标定等优点。
2008 Vol. 28 (6): 132-136 [摘要] ( 2120 ) [PDF 870KB] ( 3911 )
137 高重复频率激光测距的实测结果
郭唐永;王培源;李欣;邹彤;朱威
介绍流动卫星激光测距仪TROSI使用高重复频率激光器对Ajisai等卫星进行观测的部分结果。
2008 Vol. 28 (6): 137-138 [摘要] ( 1869 ) [PDF 2605KB] ( 3134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