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20年 40卷 2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地震地质 地球物理解释 地壳运动 现代大地测量 其他
   
其他
1 中英文目录
2020 Vol. 40 (2): 1-1 [摘要] ( 0 ) [PDF 339KB] ( 789 )
现代大地测量
111 一种削弱信噪混叠的EMD降噪方法
鲁铁定,钱文龙,贺小星,汪鑫

针对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降噪过程中存在信号与噪声模态混叠及直接将分界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归入高频噪声造成真实信号被“湮没”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EMD降噪方法。该方法将经EMD得到的第2个IMF分量至分界IMF分量进行重构,对重构信号进行下一次EMD,获取其中的“真实”信号,多次重复此操作,最后将所有获得的低频信号累加,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利用2种模拟数据和1种GPS实测高程数据进行实验,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降噪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EMD方法较传统EMD方法降噪效果更佳,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2020 Vol. 40 (2): 111-116 [摘要] ( 1157 ) [PDF 4375KB] ( 2001 )
117 北斗三频载波伪距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算法研究
吕伟才,高井祥,严超,徐炜,黄晖,杨海胜

针对BDS全星座播发三频信号的特点,利用1个三频载波伪距组合(1,4,-5)和2个三频无几何相位组合(1,1,-2)、(1,-2,1)联合的方法进行周跳探测,并结合最小2-范数确定整数周跳的搜索策略。实测数据表明,该方法对一般周跳、不敏感周跳及连续随机周跳均有较好的探测与修复效果。

2020 Vol. 40 (2): 117-122 [摘要] ( 1098 ) [PDF 6116KB] ( 1727 )
123 基于探空数据的对流层延迟模型精度评估
马下平,李秦政,陈鹏

采用IGRA提供的2017年81个无线电探空站的探空资料,对4种对流层延迟模型在中国区域的精度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GPT2w模型的性能要优于依赖气象参数的Saastamoinen模型及基于球谐函数的GZTD和UNB3m模型;GPT2w模型的偏差均值MB(mean 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 cm和4.1 cm,各测站的MB和RMSE分别处于-2~2 cm和1.3~7.9 cm之间。UNB3m模型在中国区域存在较大的MB和RMSE,模型的RMSE最大可达10.2 cm。4种模型的精度对测站纬度具有一致的敏感性,表现为随测站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模型精度呈明显季节性变化,且不同模型对季节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对流层湿延迟难以精确建模导致模型精度在夏季(RMSE为6~9 cm)低于冬季(RMSE为2~2.5 cm)。

2020 Vol. 40 (2): 123-128 [摘要] ( 1059 ) [PDF 7977KB] ( 1611 )
129 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磁暴期间电离层TEC响应分析
白晓涛,蔡昌盛

基于亚太地区北斗GEO卫星数据对2017-05发生在中低纬度地区的磁暴现象进行研究,并使用北斗GEO卫星获取的TEC实测数据对全球电离层图的精度进行评估。进一步对磁暴引起的全球电离层TEC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电离层TEC对磁暴的响应出现在磁暴主相开始1~4 h之后,最大扰动值达到20 TECu以上。

2020 Vol. 40 (2): 129-133 [摘要] ( 1316 ) [PDF 6073KB] ( 1764 )
134 北斗COR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与重庆降雨的关系
杜爱军,张强,杨世琦,刘邢巍,许超钤,叶勤玉

通过分析2018年2次典型降雨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实际降水量的关系,探讨PWV在预测降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PWV的分布与实际降水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WV对降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降雨发生前6~12 h,PWV开始增加;在降雨发生前1~2 h内PWV迅速上升;当PWV显著增加并保持高值时,预示强降雨的发生。PWV变化越快,降雨概率和降水量就越大。滑动平均处理结果进一步证明,强降雨发生前后,PWV会出现快速聚集和释放的现象,PWV可作为短期临近预报及天气分析等研究和应用的序列资料,为传统气象手段提供有力补充。

2020 Vol. 40 (2): 134-139 [摘要] ( 1129 ) [PDF 7584KB] ( 1675 )
140 长三角地区分季节多因子本地化Tm模型研究
李媛,李黎,张振,顾嘉伟,周嘉陵,谢威

针对GNSS气象学中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受时空影响的问题,利用长三角地区7个探空站2015~2017年数据,分析Tm与地面温度(Ts)、水汽压(es)和气压(Ps)的线性关系,并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建立长三角地区本地化Tm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本地化单因子模型效果优于Bevis模型,且双因子和多因子模型与单因子模型效果相当;2)分季节多因子模型优于全局模型,对秋冬季改善效果最为显著;3)分季节多因子Tm模型计算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效果优于Bevis模型。分季节多因子本地化Tm模型更适用于长三角地区,可获得更准确的Tm和PWV。

2020 Vol. 40 (2): 140-145 [摘要] ( 1085 ) [PDF 4422KB] ( 1696 )
146 GNSS SNR信号反演大坝水位变化
吕铮,冯威,黄丁发

通过采集GNSS信噪比(SNR)数据,基于水面反射的GNSS多路径信号特性,分析信号频率、高度角范围及弧段长度等因素对大坝水位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坝水位变化反演结果与实测水位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在0.9以上,GPS反演精度为0.1~0.15 m,BDS反演精度为0.35~0.45 m,GPS和BDS联合反演精度为0.1~0.13 m,优于单系统反演精度。

2020 Vol. 40 (2): 146-151 [摘要] ( 1193 ) [PDF 3296KB] ( 1853 )
152 有界不确定性平差模型的一种迭代算法
夏玉国,宋迎春,赵邵杰

本文将不确定性平差模型与参数的有界不确定性相结合,建立有界不确定性平差模型,并从等式约束出发,利用无限权和零权的思想,将不确定性平差算法与不等式约束中的罚函数相结合,提出有界不确定性平差迭代算法,并通过算例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0 Vol. 40 (2): 152-155 [摘要] ( 1064 ) [PDF 1024KB] ( 1664 )
地球物理解释
156 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同震信号的一种分离方法
姚依欣,王勇,詹金刚,郭爱智

采用正则化平滑因子方法,对重力台站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讨论,尝试分离同震信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并获取同震重力效应和地震波信号,且估算的同震重力效应与理论模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快速反演地震参数及地震预警提供更多的约束条件。

2020 Vol. 40 (2): 156-158 [摘要] ( 1105 ) [PDF 2498KB] ( 1774 )
159 灯塔M5.1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研究
李玉森,焦明若,韩绍欣,底欣欣,索锐,曾冠男

利用辽中南地区2011~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深入分析研究2013年灯塔M5.1地震震前的重力空间演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辽中南地区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灯塔M5.1地震在时空上具有很好的对应性;2)震前1 a重力场四象限特征明显,震前0.5 a出现50 μGal的正负反向变化,并伴有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点值时序上升和下降趋势明显,重力剖面呈剧烈的上升-下降波动变化;3)结合2011~2012年重力变化背景场和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灯塔地震可能是由辽中南地区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和地壳构造运动共同作用引起。

2020 Vol. 40 (2): 159-164 [摘要] ( 1093 ) [PDF 7837KB] ( 1462 )
165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重力固体潮参数时空变化研究
黄雅,申重阳,韦进,吴桂桔,谈洪波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探讨重力固体潮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收集分析芦山震区附近17个台站震前2 a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VAV调和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日波和半日波潮汐参数,主要研究半日波M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的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

2020 Vol. 40 (2): 165-169 [摘要] ( 1053 ) [PDF 8094KB] ( 1632 )
170 九寨沟震前地表重力变化向邻近空间高度的解析延拓
郑翀,李辉

以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使用重力场向上解析延拓算法计算邻近空间中可能与孕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以探讨未来邻近空间无人重力测量技术在地震监测应用中的观测精度需求。结果表明,地面上约为70 μGal的重力变化在20 km处衰减为18 μGal。

2020 Vol. 40 (2): 170-174 [摘要] ( 1055 ) [PDF 14447KB] ( 1534 )
175 苍梧MS5.4地震孕震环境的多尺度重力场分析及动力学意义
陈兆辉,刘金钊,张双喜,张品,王同庆,朱传东,韦少港

基于EGM2008研究苍梧震源区及华南块体不同尺度重力场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探讨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及可能的动力学意义,为该区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深部依据。扬子克拉通重力异常横向变化相对较小,显示出其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结构特征;华夏地块上地幔存在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较为一致的重力正异常和相间分布的重力负异常,其高低密度体分布可能与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过渡带呈现显著的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和东西差异性特征,揭示了深部复杂构造变形的过渡带特征。本文研究区多尺度布格重力异常横向的复杂性和非均一性及在地壳和上地幔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反映了研究区深浅物质结构和动力学不平衡的差异相互运动的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地震孕育的深部动力学环境。苍梧地震位于重力正负异常的过渡带,与深部物质扰动和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密切相关。

2020 Vol. 40 (2): 175-181 [摘要] ( 1043 ) [PDF 9606KB] ( 1474 )
182 多尺度重力分析伊朗莫霍面及其构造意义
张弛,张双喜,汪海洪

利用多尺度重力分析方法提取源自莫霍面起伏的重力异常信号,并确定整个伊朗的莫霍面,反演的伊朗莫霍面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伊朗西部的莫霍面深度比东部深,表明西部的阿拉伯地块与欧亚板块相对于东部具有更早期的碰撞。

2020 Vol. 40 (2): 182-186 [摘要] ( 1065 ) [PDF 8436KB] ( 1898 )
地壳运动
187 基于空间多尺度分析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为例
于宪煜,熊十力

以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为例,将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引入到研究区的空间尺度分割方法中,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构建GWR-PSO-SVM耦合模型,完成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并与传统的PSO-SVM耦合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特定类别精度分析、总体预测精度分析和曲线下面积分析中,本文方法评价效果均优于传统方法。

2020 Vol. 40 (2): 187-192 [摘要] ( 1048 ) [PDF 7852KB] ( 1733 )
193 利用数值模型分析尾矿库对西昌跨断层场地的影响
李菲菲,苏琴,马伶俐,王双洪,杨永林

本文综合运用地形、地质构造等基础信息,建立西昌地区的数值模型,定量分析由荷载引起的点位沉降变化等干扰对跨断层形变测量的影响。采用FLAC3D软件对包含西昌跨断层场地及附近尾矿库的数值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尾矿库矿渣堆积不是引起西昌场地水准观测资料出现异常的原因。

2020 Vol. 40 (2): 193-197 [摘要] ( 991 ) [PDF 5096KB] ( 1669 )
198 基于Sentinel-1雷达影像的成都市地面沉降InSAR监测分析
潘超,江利明,孙奇石,蒋亚楠

利用2017-03~2018-03共30景Sentinel-1A SAR数据,分别采用PSI和SBAS技术获取成都市主城区地面形变分布信息,结合地面水准资料对InSAR结果进行精度评估,并初步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结果表明,成都市大部分区域稳定,平均形变速率主要集中在-5~5 mm/a;地面沉降主要位于一环线以外地区,地铁5、6号线主要站点及周边不均匀沉降明显,最大沉降速率达到20 mm/a;在成华区和锦江区等部分新建城区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速率为5~15 mm/a,PSI和SBAS结果相关性较高。

2020 Vol. 40 (2): 198-203 [摘要] ( 1146 ) [PDF 14898KB] ( 2027 )
地震地质
204 太原盆地田庄断裂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张龙飞,董斌,史双双,韩晓飞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形;3)西段断裂带宽度最小,东段断裂带宽度最大。利用年代学测试方法结合钻孔剖面确定断裂的活动年代及滑动速率,断裂中段的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9.3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9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1 5 mm/a;断裂西段及东段的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东段转折部位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7.4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7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6 1 mm/a。基于浅层地震揭示的基岩破裂长度,采用地震矩方法对田庄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确定断裂的最大潜在震级及发震概率。

2020 Vol. 40 (2): 204-213 [摘要] ( 1174 ) [PDF 24605KB] ( 1522 )
214 利用深源近震高频Ps转换波震相研究松辽盆地沉积层结构
马海超,储日升,盛敏汉,危自根

本文利用高频深源近震地震波形数据的R/Z比来获取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并以2011-05-10发生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131.09°E,43.32°N)的MW5.7深源地震(深度554.9 km)为例,分析位于松辽盆地沉积层内部NECESSArray中的22个台站记录到的0.5~2 Hz数据,利用沉积盆地对地震波的到时延迟效应及P波和Ps转换波的振幅信息,通过对沉积盆地底部剪切波速度与厚度进行网格搜索获得松辽盆地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22个台站下方的沉积层顶部剪切波速度为0.1~1.0 km/s,且盆地边缘速度较大,盆地厚度为0~6.5 km,总体呈现内部大于边缘的状态。与已有结果相比,本文结果在沉积层边缘地带较符合实际趋势,表明利用高频近震深源Ps转换波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获得沉积盆地内部的速度结构。

2020 Vol. 40 (2): 214-220 [摘要] ( 998 ) [PDF 10329KB] ( 1494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