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2009-10-22
  

  • 全选
    |
    论文
  • 谭凯;乔学军;游新兆;王琪;
    . 2009, 29(增刊):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 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 冯建林;秦建增;李德庆;黄邦武;张亚宁;陈春菊;徐顺强
    . 2009, 29(增刊):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冀鲁豫测网的流动重力5期观测成果,探讨了重力场变化与封丘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冀鲁豫交界地区的重力点值在封丘地震前后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较好地对应了封丘ML4.8地震孕育发震震后调整的过程。该重力变化可能是封丘地震的异常反映。
  • 张创军;牛安福
    . 2009, 29(增刊):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存在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由东北向西南震中迁移,震后地倾斜反向迁移,迁移平均速度为3~4 km/天。进一步分析认为,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向震源迁移可能对汶川8.0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而震后地倾斜向远场迁移有可能是诱发陕甘川交界的中强余震的主因。
  • 韦进;郝洪涛;康开轩;刘子维;喻节林;孙少安;申重阳;李辉;
    . 2009, 29(增刊):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48小时,距震中约37千米的成都地震台GS15型重力仪记录到了附有高频扰动的潮汐观测数据。对该仪器不同时段观测数据的比较表明:这种高频扰动主要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对2008年32个热带气旋,以及5.0—7.0级地震的统计分析表明:与热带气旋对应出现的高频扰动比例高于地震震前出现的扰动,而且低等级的相似距离的热带气旋也能够产生类似扰动现象。由此判定,汶川地震前48小时成都地震台出现的重力高频扰动主要来自热带气旋的影响。
  • 李瑞莎;张希;王双绪;张四新;薛富平;王继英
    . 2009, 29(增刊):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川滇地区16个跨断层形变观测点,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断层两盘地表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计算了各测点的水平扭动量、垂直位移量以及两者之间的比值,并分析了其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 许振栋;林松建;危福泉
    . 2009, 29(增刊):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福建街面水库区的地震活动背景、构造应力场特征、库区地层岩性、断裂构造与节理裂隙, 给出街面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参数。
  • 吴绍祖;陈光;关玉梅;倪晓寅
    . 2009, 29(增刊):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水口库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特点,重点分析2008年3月6日古田4.8级地震序列以及震时福建地区应力场特征。分析认为:1) 2008年3月水口库区处于明显的应力积累区域;2)古田4.8级地震为构造型水库地震, NE向湾口断裂(F2)是可能的发震构造之一;3)水口水库前两次4级地震发震时间相隔近12年,表明水库水位的升降与发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区域构造应力的变化是导致水口库区地震的决定因素。

  • 荣敏;孙付平;周巍;贾小林
    . 2009, 29(增刊):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ITRF2005框架下GPS、VLBI和SLR3种空间技术确定地心坐标速度的真正实现精度,利用这3种技术在并置站上的地心坐标速度进行了相互比较,经七参数转换后,可获得任意两种技术地心坐标速度不符值的中误差,以此作为外符精度,可以看出:VLBI、GPS和SLR地心坐标速度三分量的外符精度在1 mm/a之内,SLR与VLBI和GPS地心坐标速度的三分量的外符精度较差,而VLBI与GPS的外符精度较高。表明VLBI和GPS实现的地心坐标速度精度比SLR高。
  • 邓娜;刘冰冰;杨耀文;蒋翠荣;范金梅;任佳
    . 2009, 29(增刊):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双阳台水管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1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3、0S4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3%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同时还检测到了5个谐频球型振荡和8个环型振荡。
  • 占惠;梁全强;林淑冰;许仪西;杨婕
    . 2009, 29(增刊):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福建地区GPS地震监测网2003、2005和2008年3期的观测资料,计算了GPS点位运动速率和2008年切应变的分布。结果显示:GPS点位运动矢量的主要方向是东偏南,大小在40 mm左右。2003—2005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期的速度场量值差异不大,但运动方向有所改变。切应变在莆田至福州以及泉州至莆田,越靠主干断裂剪切应变越小,断裂两侧剪切应变差异不显著;厦门至漳州沿海一带,向沿海方向剪切应变逐渐增大;在厦门至泉州之间靠近厦门一侧,存在相对较大的剪切应变梯度带。
  • 陈光;李祖宁;王紫燕
    . 2009, 29(增刊):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IGS发布的台湾桃园国际基准站的GPS连续观测资料的联合解算结果,分析福建内陆的地壳形变特征,以及海峡两岸最近5年的相对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内陆的运动状态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海峡两岸由过去的拉张变为挤压状态,并且北部与南部存在差异性运动。
  • 陈本金;
    . 2009, 29(增刊):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从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组合特征出发,结合地震资料、地质测年数据,探讨了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认为,新生代阶段,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继续碰撞作用,研究区西部小江断裂带及其西部受印度板抉与亚洲板块碰撞影响明显,地震活动强烈;黔西南及东部地区因离碰撞带较远,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有减弱的趋势。
  • 吴海波;姚运生;薛军蓉
    . 2009, 29(增刊): 59-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汶川地震对湖北地震活动的影响,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与襄樊-广济构造带同属于扬子板块西部和北部边缘,是扬子板块逆冲插入青藏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下形成的。历史强震统计结果表明,四川中西部及周边强震活动对湖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影响明显,且对应率较高。汶川地震后3年内,湖北及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同时也指出,近几年湖北及周边的地震活动是汶川地震前期东部地区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 虞震东
    . 2009, 29(增刊): 6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8.0级地震的主要根源是2005年1月20日出现的太阳宇宙线耀斑引起的宇宙线GLE事件。其成因是:宇宙线环境增强使作用到地球的大量宇宙线在电离层产生电流系,再通过电磁感应在地球内部产生感应电流系,进而在地内铀、钍元素富集区产生燃烧腔,进一步引起地下核裂变燃烧和地下氢聚变燃烧,燃烧腔里面的高温高压最终把燃烧腔的围岩炸裂,从而产生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地区的地下观测资料及地震波层析成像分析证实在汶川大地震震源下确实存在异常高温区。据此,本文提出了预警大地震的一条新思路。
  • 黄晓华;陈传昌;陈智勇;林立峰
    . 2009, 29(增刊):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厦门台DSQ型水管倾斜仪2004—2007年的观测资料作了质量评定,并对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资料的一般性质量评估均满足形变规范要求,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表征资料内在精度的噪声水平及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水平同国内先进台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3)影响厦门台水管仪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为海潮干扰。
  • 杨婕;占惠;凌学才
    . 2009, 29(增刊):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厦门地震台伸缩仪趋势变化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的研究表明,其异常并不是前兆异常,而是强降水的影响。
  • 袁曲;黄仲;王慧;张辉;刘富
    . 2009, 29(增刊):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柏河汛期与枯水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宜昌台地倾斜观测与黄柏河水位变化的关系,宜昌台的地倾斜变化受黄柏河水位变化的影响。
  • 袁曲;王慧;黄仲;张辉;刘富
    . 2009, 29(增刊):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三峡水库与葛洲坝水库蓄水、泄洪、冲沙的非固体潮时、空、强、频特征,研究其对宜昌台地形变观测的影响。
  • 陈正松;罗志才;李琼
    . 2009, 29(增刊):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中心城区为实验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地面沉降因素的权重进行了综合分析
    ;同时对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进行了拟合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抽取速度相关。
  • 雷静雅;黄江;胡坚;
    . 2009, 29(增刊):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汶川8.0级地震灾区民用建筑的震害现象,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区房屋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
  • 冯谦;黄江
    . 2009, 29(增刊):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日本阪神地震中神户地铁的震害特征,对地铁车站、铁道区间隧道、明挖隧道和盾构隧道的震害特点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失稳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凝土中柱震害主要有3个因素:弯曲破坏、剪切破坏和弯剪联合作用破坏;地下铁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围岩失稳,且浅埋结构比深埋结构更易受地震破坏。
  • 苏琴;朱航;杨永林
    . 2009, 29(增刊):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其他跨断层资料,对耿达短水准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耿达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异常为当地居民修建生活小区所致,不应视为地震前兆异常。
  • 曹飒
    . 2009, 29(增刊):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震政务网是中国地震局的门户网站,在地震突发事件中是防震减灾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是相关部门、机构、媒体和公众获得地震及抗震救灾等信息的权威渠道和重要来源。对中国地震政务网在地震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政策宣传、信息通报、抗震救灾激励、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 丁炜;廖成旺;邓涛;王浩
    . 2009, 29(增刊):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监测系统常常使用串口异步通讯监测数据、传输命令,但由于核心器件所带的串口数量不足,通常需要扩展串口。提出以TL16C754B为核心器件的多串口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具体的系统电路的设计方法和部分驱动的编程源代码。由于该设计具有成本低、稳定性高、低耗、抗干扰能力强、电路简单等优点,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微动台阵观测仪器中。
  • 陈卫明;廖成旺;邓涛;丁炜;王浩;
    . 2009, 29(增刊): 11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微动数据采集系统的大数据量、低功耗要求,用SD卡存储微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阐述如何实现SD卡在以三星ARM9-s3c2410为硬件平台、Linux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的微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存储功能。
  • 徐春阳;杨江;高平;邓涛;杜为民;吕宠吾
    . 2009, 29(增刊):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野外型断层活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
  • 彭宏伟;边志远;李翠霞
    . 2009, 29(增刊):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PC机与单片机间进行RS-485串行通信的一般原理及常用芯片的选择, 同时给出PC机与单片机实现多点通讯的方法。
  • 吴涛;周云耀;赵凤花
    . 2009, 29(增刊):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一种特殊的CIC级联数字滤波器,它能对窄带信号进行滤波。通过抽点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采样频率,而不影响有用信号。 同时介绍了运用SPTool图形化数字滤波器设计工具箱来设计凯泽窗FIR低通数字滤波器。
  • 姜丹;邹彤;陈志高;郭唐永
    . 2009, 29(增刊):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震仪表系统受电磁干扰易发生误报警的情况,提出运用有限状态机来实现电磁干扰识别及排除。运用该方法
    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报警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丁文秀;王惠群;印苏文;张念
    . 2009, 29(增刊): 131-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用EDSP-IAS软件分析地震事件时,每个单独的地震事件都会生成对应的xxx.obs地震数据文件,通过对xxx.obs文件的合并、处理生成五日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边志远;蔡庆福
    . 2009, 29(增刊): 134-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CG-2A型垂线观测仪固定式的使用情况,并与便携带式进行了比较。
  • 刘海波;凌模;杨博雄
    . 2009, 29(增刊): 136-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大地测量仪器望远镜调焦运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以经纬仪为例,介绍一套利用JSJ综合检验仪对其调焦误差进行检定的方法。
  • 徐春阳;杨江;张双凤
    . 2009, 29(增刊):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SS-Y型伸缩仪在运行与安装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 马武刚;吴艳霞;吴鹏飞
    . 2009, 29(增刊):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具体的应用,介绍基于PCI9052接口卡开发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 张黎;李树德;蔡庆福;李翠霞
    . 2009, 29(增刊):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光学玻璃加工中如钻孔、切细槽、精细加工等问题,在分析光学玻璃物理特性和超声波加工原理的基础上,用加工试验验证了超声波加工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加工,可以解决传统加工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
  • 郑树平;翦大西
    . 2009, 29(增刊): 147-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VPN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介绍了VPN的技术和原理,并以湖北省数字前兆台网为例,提出了一种无线VPN技术的连接设置方式。它具有运行成本低、使用方便、无线发送、有线接入等特点。
  • 陈智勇;陈三三;张华;徐嘉隽
    . 2009, 29(增刊): 15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提高闽台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研究实现了在SeedLink协议和NetSeis/IP协议间进行实时数据传输的方法,使得可以从IRIS上获得准实时数据用于地震速报任务。该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区域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对中国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区地震的定位精度。
  • 吴鹏
    . 2009, 29(增刊): 15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前景,探讨其下一代产品的发展趋势。包括:1)视频压缩算法——决定产品主要特性的技术;2)网络技术——面向未来多用途的视频多媒体设备以及大规模数字视频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构成基础;3)智能化技术——数字视频系统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提供各种智能化的功能。
  • 廖小韵;徐汉卿;汪冰;张寒梅;刘根友;薛怀平;胡小刚;郝晓光
    . 2009, 29(增刊): 159-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根据《系列世界地图》提出的“北冰洋是世界地中海”的新观念,讨论了全球变暖后北冰洋凸显出的战略意义。通过对东京到伦敦的“苏伊士航海线”、“巴拿马航海线”、“好望角航海线”和“北冰洋航海线”的对比分析,展现“北冰洋航海线”表示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的优越性。
  • 李仕宏
    . 2009, 29(增刊): 163-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从自然平衡空间中的结构物体体表的平衡点的集合构成其体表平衡曲面的理论出发,由平动结构的“平衡点距离规律”导出自然平衡空间中自然结构物体的“平衡曲线距离规律”和“平衡曲面距离规律”,论证了自然平衡空间中一般性结构物体的“旋转振荡效应”。并讨论了“旋转振荡效应”所包含的旋转点、线、面、体的变速、变形的两变之间互为因果的各自的振荡。详细描述了旋转球体旋转振荡的“旋转减速趋扁效应”和“旋转增速趋圆效应”。并利用该规律探索了地震成因。并提出地震成因的简谐振子组合旋转振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