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提供的地心运动时间序列为实验数据,首先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和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对该数据进行频域转换、功率谱分析和周期项提取;最后采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法对未来20个月的地心运动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利用FFT提取的周年项的振幅和相位与以往的地心运动研究较为接近;ARIMA模型对于Y方向20个月内的地心运动预测结果较好,指数平滑法对X、Z方向的地心运动预测结果更优。
基于2023年26 496个不同观测时长的北斗监测序列,构建北斗监测结果可用率、监测精度与观测时长的定量函数表达式。结果表明:1) 监测结果可用率与观测时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6个监测点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73;N、E、U方向的监测精度与观测时长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90和-0.77。2)为保证监测结果的高时效、高可用率(>95%)和高精度(平面优于3 mm、高程优于5 mm),建议最佳观测时长为3 h。
针对数据间断和无数据段时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评估问题,给出补零、线性模型拟合和重采样3种缺失数据处理方法,并提出计算重叠哈达玛方差的直接计算法,然后基于钟差仿真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计算频率稳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数据缺失率分别低于1%、10%和20%时,补零、线性模型拟合和重采样法计算的稳定度与真实稳定度比较接近,补零和线性模型拟合法仅适用于缺失数据量较少的情况,而重采样法比前两者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直接计算法在数据缺失率达到50%时仍能准确评估稳定度,在缺失数据量较多的情况下可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进行稳定度评估。最后,对存在钟差数据缺失的BDS-3星载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星载铷钟、氢钟的平均万秒稳和日稳分别优于2.12×10-14和2.15×10-15,与GPS Ⅲ A铷钟和Galileo氢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提出一种多故障条件下RAIM完好性风险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最小二乘残差构建卡方检验统计量进行故障检测,并进一步根据检验统计量和定位误差的概率分布,通过搜索多个故障模式下最差情况故障向量实现完好性风险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监测多故障完好性风险,在观测几何较差时段实现风险告警,保障用户定位可靠。在航空LPV-200阶段的完好性需求下,用户定位结果的可用性达到99.47%。
利用湖北省地基GNSS观测网2020-06-25—07-09、河南省地基GNSS观测网2021-07-13—26观测数据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小时雨量资料,分析2020年“暴力梅”和2021年河南“7·20”极端暴雨过程中PWV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梅雨季中PWV超过65 mm的区域对暴雨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性;暴雨发生前PWV存在阶段性陡增现象,降水强度与PWV含量几乎同时达到峰值。2021年河南“7·20”极端暴雨过程全省范围内水汽充足,PWV高值区对暴雨落区的指示性相对较弱;PWV总体上表现出缓增快减趋势,降水前PWV在高值波动并缓慢增长,PWV快速下降时降水停止。2020年和2021年汛期暴雨前1~2 h,PWV均表现出增加趋势,该特征可为暴雨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分析四川泸定6.8级地震前震中周边100 km内3个台站的垂直摆倾斜仪、水管仪、伸缩仪、钻孔应变仪和重力仪数据,发现震前部分仪器观测值超2倍均方差,且震中距的远近会影响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
利用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S6.2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的地电场资料进行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震前最早出现异常的是位于海原断裂和六盘山断裂交会处的固原台,异常持续期间位于海原断裂中段的景泰台也出现方位角快速、显著偏转,2个台站的方位角α变化均为偏离正常背景值最大约45°, 为中短期异常;最后出现异常的是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大武台,其方位角α出现快速偏转和突跳,偏离正常背景值最大约90°, 为短期异常。3个异常台站数量符合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预测指标体系,异常演化过程中呈现异常出现、持续和结束时间具有准同步性的特点。从震中距来看,固原台最远,景泰台和大武台更靠近地震震中,震前由于板块内部挤压,3个地电场台站所处区域及周边应力挤压变化剧烈,当岩石受压破裂时,岩体裂隙结构导致地电场优势方位角相继发生显著变化,而震后3个地电场异常相继结束也间接反映出应力释放后岩体裂隙结构逐渐恢复的过程,说明3个台站的资料变化可以真实反映地下介质的变化情况。
通过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程度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对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及邻区的8次MS4.0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8次地震中有5次在地震前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部分地震前能观察到加速区域向震中迁移的现象;其他3次震前未能观察到明显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说明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对黑龙江省及邻区中等地震的发震地点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通过将区域地壳应力的强弱与其发震概率进行联系,提出以视应力为基础数据来计算区域发震概率的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多重分形理论计算奇异值α, 揭示研究区隐含的应力富集区、贫乏区和背景区。2)推导奇异值α与b值拟合的新方法,得到奇异值背景下的b值,使地壳应力强弱与b值得到统一。3)运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计算参考区剪应力加载速率值,并运用指定公式计算其他剪应力加载速率值。4)运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计算地震发生概率时,使用定积分进行模型参数处理,结果发现,剪应力加载速率值的计算误差是影响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5)与正态分布模型和BPT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与正态分布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而与BPT模型差别较大,这可能是各模型算法不同导致的。6)研究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在沂源-临朐-安丘-诸城-沂水围成的区域、沂水-五莲-莒县-沂南围成的区域和研究区北部临朐-昌乐一带。10 a发震的条件概率最高可达0.034, 累积概率可达0.861;30 a发震的条件概率最高可达0.097, 累积概率可达0.87;50 a发震的条件概率最高可达0.15, 累积概率可达0.878。
为更清晰地刻画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剖面中的断层分布,基于方差体、相干体、瞬时相位、波阻抗反演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对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地震属性提取,将各类属性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属性融合方法对地震属性进行叠合显示。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属性融合可以降低断层识别的难度,提高断层识别的精度,且断层分布更具有规律性。
基于49个台站2008-01—2020-06期间2 319次地震的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三峡库区巫山段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定位后地震主要沿长江的北岸呈近EW向带状展布,距离长江水系不超过10 km。研究区存在2个明显的P波高速体,主要集中在长江和断裂交会处,一个分布在高桥断裂和周家山-牛口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另一个分布在巫山断裂带与长江交会区域。高速体均沿着附近断裂的倾向分布,速度横剖面显示,高速区延伸至12 km深度处,巫山断裂、高桥断裂和周家山-牛口断裂为库水下渗的主要断裂通道。
利用GFZ和GGFC提供的基于不同输入数据的环境负载改正产品,对北京及周边地区50个GNSS测站的大气负载、非潮汐海洋负载和水文负载进行改正,选取环境负载改正前后的GNSS坐标时间序列RMS减少率等作为指标,对比不同产品的影响量级和改正效果。结果表明,GNSS测站受到大气负载影响最大,水文负载次之,非潮汐海洋负载影响可忽略。除LNJZ站外,其余测站经GFZ和GGFC大气负载产品改正后,GNSS坐标时间序列垂向RMS值均减小,且RMS减少率均值超过15%, 说明大气负载对研究区域内GNSS测站垂向运动的影响不可忽略。GFZ和GGFC的大气负载产品改正效果相当,GFZ MPIOM的非潮汐海洋负载产品和GGFC GLDAS的水文负载产品改正效果更优。
运用小波分析对昌黎台1981—2020年地电阻率和面应变固体潮理论值进行相干谱计算。结果显示,整点值计算结果12 h、24 h周期谱相关性较显著,频次约在1~4次/月,每次持续2~3 d左右,但出现时间不规律;各周期成分在时域变化中正负相关性比较杂乱,无稳定性。日值计算结果主要存在两类周期成分,一是8~30 d内的8 d、10 d、15 d、30 d短周期,二是较长的半年、年周期。其中,短周期成分连续性差,频次约3~5次/a, 在时域变化中正负相关性较杂乱;半年和年尺度的长周期相关性相对显著,持续时间多连续且变化相对稳定,年周期成分出现时间多于半年周期。年周期相关性最稳定,呈负相关,半年周期相关性稍差,正、负相关均有。日值小波相干谱还显示了长、短周期空区的存在,与震情有关,主要反映了本辖区应力场变化和远场大震的调制作用。
基于StaMPS和SBAS-InSAR技术获取2017-03—2022-10河北隆尧地裂缝及周边的地表形变结果。结果显示,2种技术监测结果较为一致,说明结果可靠;巨鹿县周边的地面沉降较严重,已形成较大规模沉降区,最大形变速率超过-30 mm/a; 提取的时序结果均呈周期性变化,且与地下水水位和降水量变化一致性较高;隆尧地裂缝两侧地表的最大形变速率差超过40 mm/a, 最大形变量差超过200 mm, 实地调查发现,地裂缝引发的地表差异形变对当地造成巨大影响。
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结合改进的倾滑位移模型,系统分析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各区段的垂向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正经历左旋走滑与逆冲挤压的复合变形机制,且不同区段的活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垂向倾滑速率呈现从西段的0.24 mm/a向东增大到2.31 mm/a后,又减小到1.51 mm/a的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反演获得的闭锁深度与地震精定位所揭示的小震活动深度高度吻合,说明该断裂带各区段处于不同的闭锁状态。结合地震活动性发现,天水-宝鸡段发震危险性最紧迫。
分别使用双重圆形、十字形和直线形等类型台阵观测同一条测线的10个测点,提取频散曲线,绘制视S波速度剖面图。结果表明:1)十字形台阵与双重圆形台阵的视S波速度剖面图基本一致,划分的地层分界面也基本一致,但2种台阵圈定的速度异常体位置有所不同;2)直线形台阵的视S波速度剖面图与双重圆形台阵的视S波速度剖面图有明显差异,且不同走向的直线形台阵获得的视S波速度剖面图有很大差异,划分的土石分界面也有明显差异。开展微动勘探时,应优先使用双重圆形台阵,视场地情况使用十字形台阵,谨慎使用直线形台阵。
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与高密度电阻率相结合的方法,在辽宁新城子深井进行地电阻率观测,探测地下电性结构分布情况。通过精细探测,圈定了含水区的空间位置、范围和形态等关键参数,为多极距多层地震地电阻率场地选择和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