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壳运动
    黄 宇, 刘小利, 莫昕宇, 邓德贝尔, 阮巧喆, 贾治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介绍光学同震形变提取的关键技术、优化流程和主流软件包的差异性,并基于光学同震形变场推导具有地学意义的位移梯度、旋度、膨胀量、剪切应变等算子;以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为例,检验基于Sentinel-2光学影像的同震形变场提取优化流程以及算子的地学意义。结果表明,对亚像素相关性匹配结果的后处理可有效消除轨道误差、条带误差、场地和传感器因素导致的白噪声和加性噪声,突出形变细节,更加客观地描述同震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

  • 现代大地测量
    蓝敏益,高成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针对国内外无CORS站服务地区存在的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智能手机设立自设基站进行差分定位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外接天线来提升智能手机GNSS观测数据质量,并使用射频屏蔽箱等设备共同组成自设基站。采用智能手机华为Mate40作为流动站,分别同传统CORS基准站和自设基站进行RTK定位,并设计静态、步行、骑车3组实验来评估自设基站的服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静态实验中,智能手机华为Mate40同自设基站的RTK定位精度可达cm级;动态实验中,智能手机华为Mate40分别同自设基站、CORS基准站差分的RTK定位精度均能达到dm级,2种方式的平面定位精度差异在0.1 m左右。基于智能手机的自设基站能够提供稳定的基准站服务,满足特定场景下的测绘工作需求。

  • 现代大地测量
    张双成, 李 军, 安宁康, 冯智杰, 吕佳明, 王 杰, 叶志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坐标序列精度主要受共模误差(common mode error, CME)影响。为提高GNSS坐标序列精度,采用变分贝叶斯独立分量分析方法(variational Bayesian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vbICA)提取实验区20个GNSS测站坐标序列的CME,并对比分析vbICA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的滤波性能。结果表明,vbICA滤波效果优于PCA和ICA;经vbICA滤波后,E、N、U方向坐标残差序列均方根(RMS)平均降低36.57%、31.63%、10.97%,距离相关系数平均降低60.53%、56.84%、25.80%;扣除CME后,GNSS速度场估计更加可靠和精确,可有效提高GNSS坐标序列精度,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地壳运动
    郝小叶, 张永志, 柳姣姣, 程雅雯, 吴文强, 周 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为研究2023-02-06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系中“双大震”地震序列的同震形变及发震断层滑动特征,对欧空局发布的Sentinel-1 A影像进行D-InSAR和POT处理,获取此次地震序列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四叉树”法进行数据降采样,以构建的分布式滑动模型为基础进行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及精细化滑动分布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双大震”同震形变场的形变态势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发震断层均位于以左旋走滑为主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系中,MW7.8地震破裂在主断裂带上,最大滑动量约10.5 m,平均滑动角为3.74°;MW7.5地震破裂以索尔古分支断层为主,最大滑动量约11.8 m,平均滑动角为1.05°。与USGS和GCMT的震源机制解联合分析可知,两次大震均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倾滑分量,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现今构造运动的一大重要体现。

  • 地壳运动
    侯祖行, 杨成生, 雷 瑞, 胡 涛, 王子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利用StaMPS技术,基于2017~2021年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133景升轨和9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对机场及周边地面沉降、机场内地裂缝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机场南部、温榆河以南区域形成沉降漏斗,漏斗内部最大沉降速率超过40 mm/a,沉降漏斗沿温榆河分布。对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进行内符合精度验证,结果表明,90%以上公共像元的形变速率差位于±10 mm/a之间,证明了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特征点时序形变结果表明,金盏乡、富豪村和黄金花园小区附近沉降较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超过250 mm、150 mm和110 mm。从机场整体形变及地裂缝两侧时序和剖线结果均可看出,地裂缝两侧地表的差异形变对比明显,且差异分界线与地裂缝位置较吻合。

  • 观测技术
    陈丽君, 闫 勋, 苏小芸, 姜振海, 王志栋, 胡 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以高台台秒采样YRY-4钻孔应变仪记录的2021-05-22青海玛多MS7.4地震观测数据及同址观测的BBVS-120地震仪重采样秒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观测曲线变化特征、地震学震相及频谱特征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钻孔应变仪秒采样数据同震记录清晰,满足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自检特性。两套仪器均能记录到玛多地震的震相数据,且震相形态相似,到时基本一致。两套仪器的频率谱及时频分布形态相似,频谱成分接近,但频率分布和幅值变化存在差异,这与仪器的观测原理、分量(测向)方位、频带宽度及观测灵敏度等有关。为进一步分析钻孔应变仪的动力学意义,对仪器进行不同时间节点的空间投影,结合震中与台站的相对方位进行分析,发现接近震中指向台站SW-NE向分布的2323、2324分量和垂直于震中指向台站分布的2321、2322分量受力状态相反,可能与P、S波传播规律有关。

  • 地壳运动
    张龙宇, 李素敏, 禹孙菊, 毕自航, 梁志强, 卞魁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利用SAR偏移量追踪(offset-tracking)技术获取冰川形变作为SBAS-InSAR的补充,采用2种技术计算2018-01~10色东普流域灾前形变,联合分析灾前形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色东普流域冰川与沟道在2018-10-17冰崩灾害发生前已出现形变;冰川主要形变区形变趋势表现为加速-平缓-加速,7~9月形变量达到-7.69 m;沟道内堆积物长期呈下滑趋势,7月后与冰川均加速形变;气温升高是冰崩碎屑流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联合SBAS-InSAR与offset-tracking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形变量级的监测需求,可用于冰崩灾害的早期识别与形变反演,为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现代大地测量
    赵兴旺, 陶安迪, 陈 健, 刘 超, 程茂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7-04

    为提高移动智能终端定位精度,利用小米8和华为Mate20手机采集多个卫星系统的观测数据并进行质量分析,通过不同卫星系统的伪距残差分别对信噪比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最后进行静态伪距单点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手机端观测的BDS和GPS伪距精度接近,且高于GLONASS;相较于高度角,伪距残差与信噪比的相关性更强;在信噪比模型参数估计中,小米8拟合效果优于华为Mate20,BDS拟合效果差于其他卫星系统;参数拟合后的信噪比模型在水平和高程方向的定位精度分别为2.37 m和8.38 m,相较于高度角模型,定位精度提升约10%。

  • 现代大地测量
    王佳宇, 王 庆, 孟晓林, 许九靖, 张 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首先提出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相融合的步态身份识别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动提取活动特征,并使用少量的模型参数对活动特征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其进行用户身份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准确率约为97.68%,损失率约为0.05,相较于其他模型身份识别率显著提高。

  • 地壳运动
    肖海平, 王顺辉, 陈兰兰, 范永超, 万俊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考虑到BP神经网络模型忽略边坡监测数据存在的时间相关性,以及LSTM模型由于超参数选择存在主观性而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长短期记忆网络(GA-LSTM)相结合的边坡变形预测模型,以发挥遗传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和LSTM预测时序数据的优势。以海明矿业露天采场边坡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LSTM网络模型以及GA-LSTM网络模型对边坡监测点GNSS49变形进行预测分析,并对比各模型达到收敛条件的时间。结果表明,GA-LSTM模型与其他模型达到同一收敛条件的时间差异不大,GA-LSTM模型的拟合准确度在0.1~0.2 mm,是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5~7倍,是BP神经网络模型的10~20倍,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其预测值与实际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可为矿山边坡的安全生产、管理以及决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现代大地测量
    王天润, 袁德宝, 李允钊, 李佳睿, 李 硕, 王阿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以2022-11连续7 d的精密星历作为参考,对5家机构(CAS、CNES、GFZ、SHA和WHU)提供的BDS-3实时精密产品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目前CAS可提供的BDS-3卫星实时精密产品数量最多,但MEO卫星钟差精度最低,超过0.4 ns;GFZ播发的IGSO卫星产品质量最差,径向轨道误差超过30 cm,钟差精度大于0.8 ns;WHU的产品数据质量最好,径向轨道误差优于4 cm,钟差精度约0.16 ns,但其可用卫星数仅19颗。在定位端,对各机构的实时精密产品进行双频无电离层动态实时PPP定位性能对比,结果显示,CNES、SHA、WHU实时产品定位精度处于同一水平,水平、高程方向总体定位误差约为0.2 m。综合考虑可用卫星数及实时产品数据质量,推荐实时PPP用户使用CNES或SHA实时产品。

  • 现代大地测量
    艾青松, 张 斌, 徐 黎, 唐 朝, 查九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考虑到高性能原子钟的高稳定性及对应站钟钟差序列历元间强相关等特点,对接收机钟差附加先验信息约束进行精密单点定位授时测试。基于BDS-3的B1C/B2b观测信息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授时模型,附加先验信息的精密授时模型具有更高的授时性能,尤其是短期稳定性提升效果可达60%。此外,BDS-3的B1I/B3I和B1C/B2b组合观测值PPP精度基本相当,均可获得水平方向优于0.5 cm、高程方向约2 cm的定位精度;得益于B1C/B2b更高的观测数据质量,其定位精度较B1I/B3I组合提高13.8%。

  • 观测技术
    高明智, 张 岑, 郝 冉, 陈 健, 王化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从一致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对宿迁地震监测中心站体应变仪传感器更换前后两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发现,新体应变仪观测系统稳定,观测数据可靠,与原体应变仪历史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体应变仪传感器更换前后两组数据可作为连续关联系统的整体数据用于该区域地壳应变场研究。

  • 地球物理解释
    周 浩, 刘子维, 张晓彤, 江 颖, 翟笃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采用最小二乘与迭代算法,对A10-057绝对重力仪、FG5X-265绝对重力仪及iGrav-053超导重力仪的同期同址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FG5X-265及A10-057精密测定iGrav-053的格值因子分别为-883.929 4 ns-2/V、-884.134 ns-2/V,标定精度为0.048 26%、0.093 7%,均优于0.1%。同时对比FG5X-265与A10-057在标定工作中各项测量指标与选取测量对数对标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列举多场景对格值精度的要求,最终证明A10型绝对重力仪具备标定相对重力仪的能力,为后续相对重力仪标定工作提供参考。

  • 地壳运动
    段虎荣, 张成浩, 梁文康, 王金驰, 刘 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构建三峡地区大气和陆地水质量变化模型,利用GNSS、GRACE-FO和环境质量变化模型计算三峡地区2019~2022年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探讨基于GRACE-FO数据的球谐函数法和结合质量变化模型的格林函数法在计算环境负荷垂直形变上的差异。研究发现,2种方法计算的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后者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更高;基于质量变化模型计算的CQWZ站和HBZG站的环境总负荷垂直形变与GNSS实测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88和0.83;2019~2022年三峡库区和洞庭湖流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分别为0.5~0.7 mm/a和0.6~1.5 mm/a,原因是2022年该区域水位降低导致地壳回弹上升;三峡库区附近地壳夏季上升、冬季下沉,垂直形变幅度约为-5~18 mm,主要受水库蓄水和大气负荷驱动的影响。

  • 地球物理解释
    李 响, 江 颖, 刘子维, 张晓彤, 韦 进, 周 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选取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台不同型号重力仪(gPhone、DZW和GS-15)2022年全年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不同类型仪器对环境噪声的响应,计算3种重力仪的重力噪声水平,同时计算地震频段(200~600 s)的地震噪声等级,并与全国gPhone重力仪的地震噪声等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频率低于10-3 Hz时,扣除固体潮和气压改正可以明显改进重力噪声水平;2)相同台站不同仪器重力噪声水平不同,gPhone型重力仪的背景噪声水平低于DZW型重力仪和GS-15型重力仪,其SNM值为3.355;3)2022年全国gPhone重力仪的地震频段噪声水平均值为5.418,蓟县台的噪声水平平均值为3.465,低于全国的噪声水平。研究结果可为3类重力仪观测数据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 地球物理解释
    姚赛赛, 高曙德, 李 娜, 李敏娟, 杨 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分别运用原始曲线分析法和归一化速率法分析2021-05-22玛多MS7.4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4个地电阻率台站的数据变化。结果表明:1)玛多地震前,4个地电阻率台站资料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玛曲NW、金银滩EW、甘孜N10°E、拦隆口EW测道原始曲线变幅最明显,表现为小时值突跳变化、日均值加速变化和曲线转折变化、月均值破年变和保留年变形态的趋势变化;2)玛曲NW、金银滩EW、甘孜N10°E、拦隆口EW归一化速率曲线在玛多地震前均出现超阈值现象,但各自归一化速率形态不同;3)综合分析认为,4个台站地电阻率资料异常变化与玛多MS7.4地震的孕育及活动有关。

  • 现代大地测量
    魏二虎, 罗一乐, 谷洪业, 张云龙, 李岩林, 黄逸丹, 刘经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在中国探月工程(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CLEP)中,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具有重要作用。为获得月球探测器的准确定位、实现精确的测定轨功能并以此在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完成轨道修正,需要利用VLBI测站对月球探测器进行实时观测。首先以均值(arithmetic mean,AM)以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作为主要的精度指标,对来源于上海天文台的嫦娥4号探测器、中继星以及嫦娥5号探测器的VLBI实测数据进行总观测时段的数据稳定性分析,并基于嫦娥4号探测器同时段S、X双频段观测,着重进行该探测器不同频率各项数据的质量分析;然后对探测器各工作时段分别进行时延、时延率测量形式误差以及残差分析,了解各时段探测器运动情况与数据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类探测器中,嫦娥4号的实测精度最高,达到1 ns量级;嫦娥5号的观测稳定性优于其他两类探测器;不同地面站对探测器的观测精度有所差异,并且在探测器不同的工作时段,实测数据表现出不同特征。

  • 观测技术
    周云耀, 齐军伟, 向 涯, 吕永清, 吴 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介绍了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计JCZ-360的研究进展、定型测试、台站实验观测等情况。结果显示,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能有效抑制外界大气压力、外部磁场干扰及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性能更稳定,在超低频端噪声水平更低。JCZ-360超宽带地震计不仅可以观测到全频段地震波,还可以记录到固体潮汐、地球自由振荡等信息,具备传统地震和地球物理场的综合观测能力。

  • 现代大地测量
    魏浩鹏, 肖国锐, 赵冬青, 宋开放, 肖正阳, 李沛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为对比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新老信号的定位性能,利用连续两周17个MGEX测站观测数据对BDS-3新频点B1C/B2a消电离层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PP)服务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单系统BDS-3 B1C/B2a静态PPP在ENU三方向的精度分别为1.3 cm、0.8 cm、1.9 cm,仿动态ENU三方向的精度分别为2.6 cm、1.8 cm、4.2 cm;与BDS-3 B1I/B3I组合相比,静态EN两方向精度相当,U方向提升13.6%,仿动态三方向精度相当,差值在1 mm以内。BDS-3 B1C/B2a 静态PPP三维精度40 min可达cm级,仿动态PPP三维精度5 min达到dm级。双系统BDS-3 B1C/B2a+GPS L1/L2静态PPP三维精度20 min达到cm级,仿动态PPP三维精度30 min达到cm级;与双系统BDS-3 B1I/B3I+GPS L1/L2对比,两者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可以证明B1C/B2a信号的定位性能优于B1I/B3I信号。

  • 现代大地测量
    张家同, 崔先强, 朱永兴, 蔡昌盛, 张鹏飞, 甘 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收集低成本接收机3种速度区间路段的动态数据,分析多系统互操作信号B1C/L1/E1和B2a/L5/E5a在不同速度区间的数据接收能力、数据质量和导航定位性能。结果表明:1)随着速度加快,互操作信号的数据接收能力逐渐变差,其中BDS-3可以保持较多的可见卫星数,平均在9颗以上;B1C/L1/E1数据完整率较优,但更容易发生数据中断。2)随着速度加快,互操作信号载噪比降低、周跳比增加,而伪距与载波相位噪声及多路径效应受速度影响较弱,其中B1C/L1/E1载波相位噪声与多路径效应值较小。3)载体速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速度与环境遮挡程度综合影响定位精度,其中多系统互操作信号组合定位较单系统定位性能提升较多;BDS-3在中低速度区间精度较高,PPP精度较其他系统高17%以上。

  • 现代大地测量
    夏武松, 鲁小琴, 赵兵科,刘 敏, 张 帅, 林立旻, 严嘉明, 陆恒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历了3次波动性上升过程,降水生成时间比台风登陆时间早约60 h;降水持续期间,PWV剧烈变化时会造成降水量急升或急降;降水结束后,PWV逐渐下降至40 mm以下。台风登陆前,PWV基本在75 mm以上,PWV大于80 mm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上海南部和中部;台风登陆后,PWV在80 mm以上,高值区可达90 mm;台风远离后,PWV下降至85 mm以下。PWV高值区向西北方向的扩大、推移与台风路径基本吻合。

  • 观测技术
    庞 聪, 孙海洋, 刘天龙, 姚 瑶, 李忠亚, 马武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VP倾斜仪固体潮信号受仪器监测复杂环境限制,多含有大量环境噪声。为获得真实固体潮曲线,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优化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VP倾斜仪信号降噪模型(GRA-ICEEMDAN)。该方法首先将含噪信号进行ICCEMDAN处理,得到若干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依次排列与标记;然后基于这些IMF分别计算相关系数、互信息、R2、Adj-R2、MSE、SSE、RMSE、MAE、MAPE、样本熵等10个评价指标值,构建IMF可信度评价指标矩阵;最后借助灰色关联分析(GRA)计算各评价指标与不同IMF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依据关联度大小对各个IMF进行排序,将排名靠前的IMF进行线性重构,即可完成信号降噪。仿真去噪实验和实测去噪实验均表明,GRA-ICEEMDAN模型优于卡尔曼滤波、70阶低通FIR滤波、Savitzky-Golay等经典降噪模型,能显著区分噪声成分和有效成分,原始信号分解后的重构误差与信号损失极小,可推广至其他仪器的复杂信号降噪中。

  • 地球物理解释
    常鲁冀, 郝洪涛, 胡敏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针对人工判读重力变化异常特征区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利用YOLOv5s算法进行重力变化四象限特征区自动化识别的方法,并基于南北地震带实测重力变化资料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图像识别模型可有效识别较为标准的四象限分布特征区,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召回率、平均精度等指标均处于合理范围;2)模型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南北地震带2021-09~2022-05时段重力变化图像中的四象限特征区,且特征区内先后发生2022-06芦山6.1级地震和2022-09泸定6.8级地震,表明该方法对于重力异常区域的筛选以及潜在的地震风险研判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3)模型对于存在明显畸变的非标准四象限特征区的识别能力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构建数量更多和标注更为合理的数据集,进一步提升模型对四象限特征区识别的普适性。

  • 地震地质
    田优平, 万永革, 邵 磊, 沈 平, 唐红亮, 张义梅, 张恩会, 康承旭, 佘旭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7-04

    利用江汉-洞庭盆地及其周缘有历史记载以来至2021年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时空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788个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深部地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并采用P波初动法计算ML≥2.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在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盆地边界地震活动性强于盆地内部,在时间上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平静与活跃交替的周期性规律;精定位后的地震在宁乡、石门、远安-当阳、南漳-荆门和鄂州-黄石等5个地区呈NW和NE向丛集条带状分布,且这些地区的地震成因与断裂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盆地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型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近EW向,倾伏角近水平,T轴方位以近SN和NE向为主,倾伏角较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近EW向拉张应力场,对江汉-洞庭盆地产生东向推挤,加之菲律宾海板块NWW向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运动,导致江汉-洞庭盆地形成近EW向挤压的应力场格局,使得区域断裂构造易发生垂直差异运动,进而导致江汉-洞庭盆地及其周缘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 地震地质
    余 松, 吴建超, 胡 庆, 杨 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以第一次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为依据,计算并分析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峰值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湖北省域宏观场地类别数据,计算得到湖北省域在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场地峰值加速度比例关系:在0.05 g加速度分区中,湖北省域场地50 a超越概率63%与10%的峰值加速度比例(R63/R10)均值为0.31,超越概率2%与10%的峰值加速度比例(R2/R10)均值为1.81;在0.10 g加速度分区中,R63/R10均值为0.30,R2/R10均值为1.80;在0.15 g加速度分区中,R63/R10均值为0.17,R2/R10均值为1.98。在此基础上,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中要求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湖北省域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取值对建筑物进行抗震作用计算,所考虑的地震作用是保守且安全的。同时,在湖北省高烈度区(如竹山、竹溪)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时,多遇地震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1/3进行调整。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湖北省地震风险普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 观测技术
    殷伟伟, 郑亚迪, 张 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基于山西地震台网现有的台站布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地壳速度模型、台网布局及震相拾取精度等因素对震源位置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因素对准确测定震源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壳速度模型中上地壳速度对震中位置的影响最大,而震中位置对莫霍面速度变化的反映更为灵敏。单独改变地壳速度模型引起的震中位置偏差通常不超过5 km,震源深度对地壳速度模型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莫霍面深度,最大偏差可能超过20 km。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P波拾取精度在4 s以内测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最大偏差不超过2 km和5 km。当地壳速度模型适宜且震相拾取精度较高时,最大空隙角在0°~180°的台站布局对震源位置的约束较好,震中偏差基本小于1 km,震源深度偏差略大(约为2 km)。

  • 地球物理解释
    蒋 骋, 田家勇, 兰晓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数据同化将观测数据与模型融合,可提高模型参数的真实性或模型输出状态的可靠性,为尽可能实现物理和数学模型对固体地球实体的精确映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梳理多种数据同化方法在多个固体地球物理学分支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初步探讨数据同化方法在固体地球物理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 观测技术
    赵 丕, 康胜军, 闫全超, 于瑞强, 张建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对5台CG-6型相对重力仪长基线标定比例因子及基准解算比例因子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不同比例因子对2022年、2023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贵州测区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CG-6型相对重力仪比例因子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利用基准解算的比例因子的计算结果精度更高。

  • 现代大地测量
    宋开放, 乔书波, 肖国锐, 李 明, 魏浩鹏, 肖正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10-23

    基于CODE、GFZ、CNES、武汉大学PRIDE实验室和内部估计的模糊度固定产品,从收敛时间、首次固定时间及定位精度等方面进行PPP-AR固定性能的研究。实验选用2022年40个IGS测站7 d的观测数据和各模糊度固定产品配套使用的精密产品,结果表明,在置信度为95%的静态解算模式下,5种产品在解算时间为1 h时固定解较浮点解定位精度提升最明显,分别提升46.58%(3.4 cm)、41.10%(3.0 cm)、45.21%(3.3 cm)、34.25%(2.5 cm)和41.10%(3.0 cm)。仿动态解算模式下,5种产品EN方向的定位精度都能达到mm级,U方向较浮点解精度提升较小,其中使用GBM产品的精度提升最小,ENU方向分别提高72.73%(2.4 cm)、47.37%(0.9 cm)、5.41%(0.2 cm);提升效果较好的是WUM和COM产品,分别为81.82%(2.7 cm)、63.16%(1.2 cm)、24.32%(1.1 cm)和81.82%(2.7 cm)、63.16%(1.2 cm)、15.58%(0.8 cm)。

  • 现代大地测量
    闫香蓉, 杨维芳, 丁 楠, 张文渊, 高枫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MODIS反演的可降水量(PWV)为连续的面状数据,精度不高;而GNSS水汽探测技术精度高,但为离散的点数据。本文综合两者优势,提出一种融合反距离加权和傅里叶变换的MODIS水汽校正方法,利用GNSS PWV来校正MODIS PWV产品,并采用香港地区GNSS数据和MODIS水汽产品进行实验验证。该方法首先考虑空间插值问题,使GNSS PWV与MODIS水汽在空间点位上一致。选取不同数量的MODIS像元点,对比6种插值算法的精度,发现选取5个插值参数时插值效果最佳,选择反距离加权法得到的插值水汽产品精度最高,平均偏差为-0.99 mm。其次考虑水汽校正问题,构建3种模型对MODIS PWV进行校正,发现傅里叶变换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改进率可达70%以上。新模型的MODIS水汽校正方法能够减弱局部数据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水汽分布情况。

  • 地壳运动
    肖海平, 万俊辉, 陈兰兰, 范永超, 陈 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7-04

    使用SBAS-InSAR处理六盘水市水城区2018-07~2019-08共69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地表形变作为动态评价因子,用于完善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缺乏动态特征数据应用的问题。结果表明,使用10种静态评价因子融合InSAR形变特征数据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在耦合层次分析法与信息量法的加权信息量模型下对比仅使用静态特征数据,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 02和0.888 68,模型性能提升约13.3%;再将历史灾害点叠加于2种分区图下检验分区精度,相比于未融入形变特征,融入形变特征可纠正约12.44%的误分类区域,能较好地提升分区的可靠性。

  • 地震地质
    丁灿阳, 冯雅杉, 刘成利, 熊 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分类统计USGS 1990~2023年期间全球范围内195次MW≥7.0强震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矩震级MW与断层破裂长度RL(rupture length)、宽度RW(rupture width)和主破裂面积RA(rupture area)之间新的经验关系式。以走滑、逆冲和正断型地震为例,利用新的经验关系式分别给出不同断层类型的几何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计算得到的应力增强和减弱的区域分布与利用实际震源破裂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新关系式的有效性。

  • 其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 观测技术
    赵 莹, 王迪晋, 张 燕, 吴 凯, 余晨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6-03

    分析新疆地区4类宽频带仪器秒采样数据在平静期的背景噪声,讨论各类仪器在地震波和风扰事件下记录信号的时频特征。结果显示,RZB-2型钻孔应变仪噪声水平最优,VP型垂直摆对高频信号(地脉动频段)的响应能力最优。仪器能否记录到更多地球物理信号或高频信息不仅与自身的噪声水平相关,更与其对该频段信号的响应能力有关。

  • 地震地质
    许康生, 李 英, 李晓雪, 万文琦, 鞠慧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以2017-08-08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使用地震前震中附近10个台站宽频带地震仪数据计算地面运动速度的排列熵,讨论地面运动排列熵的时空变化与大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07下旬,震中附近排列熵出现两次异常变化,幅度最大的一次出现在2017-07末。10个台站均存在熵减过程,其中马尔康台(MEK)、舟曲台(ZHQ)和迭部台(DBT)的排列熵下降幅度较大,熵值分别为0.75、0.76和0.79,与均值相比分别下降12%、12%和10%。多个台站熵值的降低表明,地壳运动中有序振动信号的占比增大。震中东北部和西南部低值区的空间演变图像也表明,熵值异常变化与此次大地震的形成有关。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地块的东移与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的阻挡导致此次地震的能量积累,受阻后的中下地壳物质上涌和侧挤引发九寨沟7.0级地震。

  • 现代大地测量
    李文溢, 张启元, 聂桂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介绍多系统多频码偏差估计的方法和步骤,并验证基于多系统组合电离层建模估计频间码偏差的效果。利用2019-01~2023-07的MGEX网观测数据逐日解算各类码偏差,并统计和分析各类码偏差精度。结果表明,解算的多系统多频OSB平均周稳定性可达0.07~0.26 ns,其中BDS-2和BDS-3的多频OSB平均周稳定性分别为0.17~0.26 ns和0.13~0.21 ns,各类型DCB与DLR、CAS产品的一致性在0.3 ns以内。本文方法不依赖于外部事后产品,能以较快的时效性和较高的精度解算码偏差。

  • 地壳运动
    徐 浪, 陈 强, 吴远昆, 杨莹辉, 赵晶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4-30

    利用D-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提取2022年泸定MW6.7地震同震形变场,并联合GNSS和强震动数据反演同震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走向为164.3°、倾角为73.7°、滑动角为-3.2°,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少量正断层和逆冲运动,并破裂至地表;断层滑动主要分布在0~18 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为1.67 m,位于7 km深度处。利用震间GNSS速度场估计泸定地震前磨西断裂闭锁深度为17.8 km,与同震滑动空间分布较为一致,断层长期构造滑动速率为10.8 mm/a。磨西断裂自1786年来积累的地震矩为9.52×1019 Nm,本次泸定地震释放的能量仅占积累地震矩的12.3%,因此磨西断裂的地震风险性依旧很高。安宁河断裂北段处于应力加载状态,未来发震风险性值得关注。

  • 现代大地测量
    罗 浩, 范永昭, 叶世榕, 夏凤雨, 李 昭, 沙智敏, 江俊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根据BDS GEO、IGSO、MEO三种星座卫星轨道运行特性,使用多路径误差半天球格网点模型(multi-point hemispherical grid model, MHGM)和恒星日滤波(sidereal filtering, SF)方法建立BDS混合星座的多路径误差改正模型。使用该模型改正多路径误差后,BDS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的载波相位验后残差显著减小,ENU方向定位精度分别提升41%、37%、38%,收敛速度整体提升31%。

  • 观测技术
    吴雄伟, 杨 江, 夏界宁, 范 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2023-08-23红沿河核电厂地震仪表系统成功记录到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的4.6级地震,这是我国首次完整记录到核电厂附近中强震数据。对该系统记录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时程信号波形回放表明,本次地震记录数据清晰完整,自由场数据峰值与地震衰减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符。系统7个监测点加速度峰值对比分析表明,核电厂厂房对地震加速度信号具有放大效应,放大系数与建筑物标高正相关。加速度峰值数据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核电厂厂房地震响应数据的卓越频率主要集中在10~20 Hz范围内,该范围内的地震加速度信号对厂房仍具有较大破坏性,这一结论与核电厂地震仪表准则NB/T 20076-2012中规定的地震触发频带(1~10 Hz)不符。鉴于我国核电厂地震仪表系统的地震触发滤波通频带设定范围为1~10 Hz,这一缺陷会降低地震仪表系统纵深安全防御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