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现代大地测量
    廉一鸣, 江利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1): 41-47.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2.053
    摘要 (602) PDF全文 (60) HTML (555)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两步加权最小二乘(two stage weighted least squares, TSWLS)算法在复杂场景下对运动辐射源定位不精确、观测站位置和目标位置的几何关系与精度相关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泰勒展开与两步加权最小二乘联合的运动目标被动雷达质心无源定位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两步加权最小二乘算法求解目标的位置与速度; 再将所获得的目标参数作为泰勒展开的初始值构造定位误差方程, 并通过迭代对目标寻优求解; 最后利用联合算法和两步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分别获得估计值, 对两次估计值进行质心定位得到最终结果。仿真实验表明, 无论目标处于高速还是低速状态下, 相较于传统的两步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和加权最小二乘(weighted least squares, WLS)算法, 本文所提算法在鲁棒性和定位精度方面均有较大提高, 且降低了观测站位置和目标位置几何关系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现代大地测量
    王佳宇, 王 庆, 孟晓林, 许九靖, 张 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首先提出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相融合的步态身份识别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动提取活动特征,并使用少量的模型参数对活动特征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其进行用户身份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准确率约为97.68%,损失率约为0.05,相较于其他模型身份识别率显著提高。

  • 现代大地测量
    宋开放, 乔书波, 肖国锐, 李 明, 魏浩鹏, 肖正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10-23

    基于CODE、GFZ、CNES、武汉大学PRIDE实验室和内部估计的模糊度固定产品,从收敛时间、首次固定时间及定位精度等方面进行PPP-AR固定性能的研究。实验选用2022年40个IGS测站7 d的观测数据和各模糊度固定产品配套使用的精密产品,结果表明,在置信度为95%的静态解算模式下,5种产品在解算时间为1 h时固定解较浮点解定位精度提升最明显,分别提升46.58%(3.4 cm)、41.10%(3.0 cm)、45.21%(3.3 cm)、34.25%(2.5 cm)和41.10%(3.0 cm)。仿动态解算模式下,5种产品EN方向的定位精度都能达到mm级,U方向较浮点解精度提升较小,其中使用GBM产品的精度提升最小,ENU方向分别提高72.73%(2.4 cm)、47.37%(0.9 cm)、5.41%(0.2 cm);提升效果较好的是WUM和COM产品,分别为81.82%(2.7 cm)、63.16%(1.2 cm)、24.32%(1.1 cm)和81.82%(2.7 cm)、63.16%(1.2 cm)、15.58%(0.8 cm)。

  • 地壳运动
    杨辉, 冀康, 郭泱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2): 157-162, 176.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4.154
    摘要 (473) PDF全文 (75) HTML (390)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变形性质量化研究不足和应力应变耦合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 采用球坐标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解算研究区域地壳的特征应变场, 利用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区域地壳的主应力分布。结果显示, 地壳变形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带和断陷盆地内, 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地壳形变较小。其中, 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块体的交界处地壳变形尤其剧烈, 表现为沿板块边界的强压缩变形, 主要变形机制为NW-SE向压缩与NE-SW向弱拉张共存, 最大主压应变率超过0.05 μstrain。研究区域地壳处于较为统一的张应力环境, 最大主应力方向接近水平并指向SEE向, 与对应区域的主张应变方向吻合, 最小主应力方向更接近主压应变方向。

  • 地球物理解释
    王俊杰, 何彰华,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2): 120-124, 135.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3.105
    摘要 (457) PDF全文 (76) HTML (301)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 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 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 以M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价指标, 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在东中国海域, EOT20整体精度最高, RMSE和RSS分别为0.41 mm和11.1 cm, FES2014b精度略低, RMSE和RSS分别为0.43 mm和11.4 cm; 在中国东海岸及朝鲜半岛西海岸, TPXO系列海潮模型与FES2014b存在较大差异, 与验潮站结果的RSS是FES2014b和EOT20的2~6倍; 而在琉球群岛沿岸, TPXO9_Atlas和TPXO8_Atlas与M2分潮负荷位移观测值的符合度优于其他模型, 适宜用于该局部地区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

  • 现代大地测量
    夏武松, 鲁小琴, 赵兵科,刘 敏, 张 帅, 林立旻, 严嘉明, 陆恒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历了3次波动性上升过程,降水生成时间比台风登陆时间早约60 h;降水持续期间,PWV剧烈变化时会造成降水量急升或急降;降水结束后,PWV逐渐下降至40 mm以下。台风登陆前,PWV基本在75 mm以上,PWV大于80 mm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上海南部和中部;台风登陆后,PWV在80 mm以上,高值区可达90 mm;台风远离后,PWV下降至85 mm以下。PWV高值区向西北方向的扩大、推移与台风路径基本吻合。

  • 观测技术
    周云耀, 齐军伟, 向 涯, 吕永清, 吴 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介绍了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计JCZ-360的研究进展、定型测试、台站实验观测等情况。结果显示,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能有效抑制外界大气压力、外部磁场干扰及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性能更稳定,在超低频端噪声水平更低。JCZ-360超宽带地震计不仅可以观测到全频段地震波,还可以记录到固体潮汐、地球自由振荡等信息,具备传统地震和地球物理场的综合观测能力。

  • 地球物理解释
    蒋 骋, 田家勇, 兰晓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数据同化将观测数据与模型融合,可提高模型参数的真实性或模型输出状态的可靠性,为尽可能实现物理和数学模型对固体地球实体的精确映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梳理多种数据同化方法在多个固体地球物理学分支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初步探讨数据同化方法在固体地球物理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 现代大地测量
    宋昊天, 文汉江, 郭英, 刘焕玲, 杨熙, 骆新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1): 22-28, 35.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2.072
    摘要 (405) PDF全文 (98) HTML (330)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CESat、Cryosat-2、ICESat-2三颗测高卫星数据提取2003-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序列, 并以青海湖为例对比分析Cryosat-2 LRM三种重跟踪算法(Ocean-CFI、UCL Land-ice、OCOG), 结果表明, OCOG算法最优。利用青海湖、纳木错、美玛错、鲁玛江冬错的水文站数据, 对通过卫星测高数据提取的湖泊水位变化时间序列精度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 本文提取的湖泊水位变化值精度较高, 青海湖水位变化时间序列与下社站实测结果差异的均方根仅为0.092 m, 纳木错湖水位变化时间序列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89。相同时段内不同测量技术的精度分析表明, Cryosat-2 SARIn测量模式的精度略高于ICESat-2。提取青藏高原106个湖泊2003-2022年水位序列, 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106个湖泊中19个湖泊水位呈下降趋势, 83个湖泊水位呈上升趋势。

  • 地壳运动
    王海涛, 张庆涛, 王孝青, 李阳, 王立阳, 赵利江, 黄功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1): 5-12.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2.071
    摘要 (403) PDF全文 (104) HTML (286)   可视化   收藏

    收集2023-12-18积石山地震震中附近多座GNSS地面基准站地震前后1 Hz高频数据, 采用PRIDE PPP-AR、TRACK软件进行动态PPP解算和高精度静态数据处理, 得到GNSS基准站的同震形变位移波动和永久形变位移, 分析地震对震中GNSS地面基准站造成的形变影响。结果表明, PRIDE PPP-AR和TRACK软件均可计算地震对基准站造成的同震形变位移影响。静态解算结果显示, 此次地震造成LXJS站(距震中5.3 km)在水平方向产生约18 mm的永久形变位移, 对GNSS基准站稳定性的影响范围约50 km。该快速形变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为防灾减灾和实时导航定位服务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 观测技术
    赵 丕, 康胜军, 闫全超, 于瑞强, 张建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对5台CG-6型相对重力仪长基线标定比例因子及基准解算比例因子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不同比例因子对2022年、2023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贵州测区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CG-6型相对重力仪比例因子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利用基准解算的比例因子的计算结果精度更高。

  • 现代大地测量
    李文溢, 张启元, 聂桂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介绍多系统多频码偏差估计的方法和步骤,并验证基于多系统组合电离层建模估计频间码偏差的效果。利用2019-01~2023-07的MGEX网观测数据逐日解算各类码偏差,并统计和分析各类码偏差精度。结果表明,解算的多系统多频OSB平均周稳定性可达0.07~0.26 ns,其中BDS-2和BDS-3的多频OSB平均周稳定性分别为0.17~0.26 ns和0.13~0.21 ns,各类型DCB与DLR、CAS产品的一致性在0.3 ns以内。本文方法不依赖于外部事后产品,能以较快的时效性和较高的精度解算码偏差。

  • 现代大地测量
    罗 浩, 范永昭, 叶世榕, 夏凤雨, 李 昭, 沙智敏, 江俊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根据BDS GEO、IGSO、MEO三种星座卫星轨道运行特性,使用多路径误差半天球格网点模型(multi-point hemispherical grid model, MHGM)和恒星日滤波(sidereal filtering, SF)方法建立BDS混合星座的多路径误差改正模型。使用该模型改正多路径误差后,BDS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的载波相位验后残差显著减小,ENU方向定位精度分别提升41%、37%、38%,收敛速度整体提升31%。

  • 地震地质
    戴宗辉, 曲均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1): 55-59.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3.089
    摘要 (380) PDF全文 (149) HTML (290)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 利用东滩煤矿CCH和BDS台2022-02-08 02:00-2023-03-08 07:00连续波形数据计算地下介质波速变化, 并分析其与6306工作面回采作业和矿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6306工作面回采作业对地下介质波速影响明显; 波速转折变化与矿震发生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反映出地下应力水平变化与矿震发生的关系; 矿震对地下应力的释放也可导致波速出现小幅度波动变化。

  • 观测技术
    吴雄伟, 杨 江, 夏界宁, 范 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2023-08-23红沿河核电厂地震仪表系统成功记录到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的4.6级地震,这是我国首次完整记录到核电厂附近中强震数据。对该系统记录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时程信号波形回放表明,本次地震记录数据清晰完整,自由场数据峰值与地震衰减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符。系统7个监测点加速度峰值对比分析表明,核电厂厂房对地震加速度信号具有放大效应,放大系数与建筑物标高正相关。加速度峰值数据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核电厂厂房地震响应数据的卓越频率主要集中在10~20 Hz范围内,该范围内的地震加速度信号对厂房仍具有较大破坏性,这一结论与核电厂地震仪表准则NB/T 20076-2012中规定的地震触发频带(1~10 Hz)不符。鉴于我国核电厂地震仪表系统的地震触发滤波通频带设定范围为1~10 Hz,这一缺陷会降低地震仪表系统纵深安全防御的性能。

  • 现代大地测量
    刘 宁, 刘世焕, 吴小利, 浦彦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10-23

    通过分析宽巷相位减窄巷伪距和无几何距离组合周跳探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GNSS卫星高度角因子且适用于普适型GNSS观测数据的周跳探测方法。在探测出周跳发生的历元位置后,利用基于空间搜索和目标函数最小准则的方法进行周跳修复,并选取安置在甘肃临夏公路旁一滑坡隐患处的普适型GNSS接收机所观测的不同高度角卫星数据对提出的周跳处理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能实现不同高度角卫星载波相位数据中周跳的准确探测与修复,并减弱GNSS数据观测误差对周跳检验量的影响,对普适型GNSS观测数据的周跳探测与修复具有可行性。

  • 地震地质
    王禄军, 高磊, 郝美仙, 尹战军, 韩晓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12): 1275-1279.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2.069
    摘要 (372) PDF全文 (68) HTML (315)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使用3 398个M≥1.0地震的Pg波和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37°~43°N, 104°~110°E)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对该区上地壳速度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从Pg波速度结构来看,5~10 km深度从东北到西南对角线存在不规则的连续高速体,15~20 km深度高速体不再连续,而呈散状分布;从Sg波速度结构来看,5 km和15 km处基本与Pg波速度结构一致,10 km和20 km处低速区分布较多且地震多发生在高低速体交界处和断裂周围,表明该区地壳的脆弱性。

  • 地震地质
    刘艳春, 李自红, 曾金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基于太原盆地北部控制性钻孔的岩性特征、样品年龄、孢粉和沉积旋回分析,结合已有的太原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孢粉组合及地层岩性资料,对太原盆地埋藏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太原盆地第四纪地层从上到下可依次划分为:0~31.6 m为全新统(Q4);31.6~95.5 m为上更新统(Q3),其中31.6~47.8 m为上更新统上部(Q33),47.8~78.2 m为上更新统中部(Q23),78.2~95.5 m为上更新统下部(Q13);95.5~186.16 m为中更新统(Q2);186.16~250.42 m为下更新统(Q1)。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物颜色与粒度特征及孢粉分析结果对太原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化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 地震地质
    张海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在平原地震前有较为明显的异常反映,2020~2023年震中附近始终存在水平矢量的弱化区,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水平矢量的弱化区逐渐向震中逼近的现象;震中附近始终存在地磁总强度、磁偏角、垂直分量的0值线。2)2020~2021年度震中附近各测点时序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较好地反映出测点附近断裂的协同化活动状态,或许可以作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特征之一。3)分析应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知,林南断裂中东段、聊城-兰考断裂东北段地磁场总强度增大,地壳应力应处于释放状态;堂邑断裂、林南断裂西段地磁场总强度减小,地壳应力应处于积累状态。前者应力释放对后者的应力积累有促进作用,可能会导致后者的剪应力瞬时增加并超过其强度发生失稳,从而引发平原地震。

  • 地球物理解释
    赵 辉, 王 斌, 王文超, 王夏莉, 耿晓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传统的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近似转换在地形复杂的山区难以满足精度需求。本文基于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严密转换方法,计算珠峰地区转换改正数值大小,分析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转换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严密方法计算的转换值变化范围为-3.270~-0.119 m,其中地形位差改正极值达到1.272 m,重力梯度改正极值达到-0.138 m,这两项改正影响幅度较大,在山区需顾及;严密方法计算和近似计算结果都与地形高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前者结果相较于后者更为平滑,在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变化的共同影响下,严密方法局部特征与地形高度负相关。

  • 现代大地测量
    林雪原, 潘新龙, 王 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在高斯假设下,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常规卡尔曼滤波器(KF)在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下是最优的。然而,当测量噪声受到重尾脉冲噪声干扰时,KF的滤波性能会严重下降。为解决该问题,提出组合导航系统的最大熵卡尔曼滤波器(MCKF)。首先,建立MCKF的状态方程及测量方程;然后,利用相对熵的原理,建立基于最大熵准则的卡尔曼滤波器,并设计其滤波迭代流程;最后,在混合高斯噪声及重尾脉冲噪声环境下,分别对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高斯噪声干扰下,KF的性能优于MCKF;在重尾脉冲噪声干扰下,MCKF的滤波性能明显优于KF,且核带宽趋于无穷时,MCKF等价于KF。

  • 地震地质
    谭 静, 郑雪静, 齐尚星, 周 铭, 熊强青, 解建建, 吴 通, 刘玉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为获得下扬子地块无为盆地高质量的原始地震数据,依托无为盆地2019~2020年反射地震数据,开展高密度宽线采集技术、激发技术以及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无为盆地页岩气地震勘探的采集施工参数,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区新部署的地震勘探工作中,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时间域反射剖面,剖面上目的层(二叠系)反射波能量强、同相轴连续,基本可查清该区地质构造格架,为下一步无为盆地页岩气的钻探部署提供可靠的地震成像数据。

  • 地震地质
    孙丽娜, 郭 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以1980~2022年京津冀地区现代地震目录作为统计样本,采用基于空间分割的非完全中心化Voronoi分割法来网格化研究区域,并以泊松模型为基础建立地震危险性概率模型,开展研究区中期尺度的中小地震概率预测。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概率相对高值区与MS≥3.0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观测技术
    张润民, 周云耀, 吕永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针对当前台站需要使用两套采集系统分别监测记录微弱信号与大地震信号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自动切换采集模式的数据采集方法。在正常情况监测微弱信号时,采集系统使用小信号通道ADC分级采样,而当发生大震、巨震时,系统自动切换使用大信号通道ADC采样。实验表明,采集系统单个AD数据采集模式在100 Hz采样时,动态范围达128 dB,而使用双AD数据采集模式在100 Hz采样时,动态范围可达158 dB。改进后的数据采集方法可有效提高地震信号采集动态范围,在不增加硬件成本情况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

  • 观测技术
    王程程, 胡其志, 张 洁, 张严方, 许立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基于NGA数据库,利用遗传编程技术,给出一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的预测方程。通过建立地震动参数与震级、断层距、断层机制以及30 m内的场地剪切波速度等关键地震学参数的关联性,在给出显式预测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信度检验和模型比对。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基于非线性回归技术的衰减关系类预测方程相比,遗传编程技术无需指定衰减关系的方程形式,可以对 PGA、PGV和PGD的复杂行为进行建模,并给出显式公式,以满足地震工程的实际需要。2)与Campbell-Bozorgnia衰减关系相比,基于遗传编程技术的PGA与PGV的预测效果略优,PGD预测模型的RMSE和MAE分别为5.47和1.64,显著小于Campbell-Bozorgnia模型的45.98和4.61。3)所获得的地震动预测方程具备震级效应、场地放大效应和近场大震饱和效应特征,但未能反映软土减震效应,PGA、PGV和PGD的最大场地放大系数约为1.42、2.53和2.64。

  • 现代大地测量
    张济勇, 刘冬晖, 陈冠旭, 冯义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利用水声定位技术可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维持的位置基准传递至海洋内部。国内GNSS-声学海底定位实验通常采用多种硬件设备相互配合完成,但不同设备输出的观测数据可能存在时标跳变的问题。一般可通过冗余观测解决时标跳变问题,但对于无冗余观测的情况,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提出基于参数搜索的时标跳变改正方法,构建时标偏差的搜索空间,以水声定位结果的单位权方差为判定指标,通过数值方式搜索观测数据的时标跳变。利用实测海试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参数搜索方法成功探测到声学设备数据约1 s的时标跳变,并通过改正时标将水声定位精度从dm级提升至mm级。

  • 地壳运动
    张丽娜, 宋瑞庆, 宋鑫友, 伍吉仓, 赵 伟, 史守正, 陈 杰, 张泽峰, 严 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为监测地铁快速建设期苏州主城区的地面沉降,采用2010~2020年的TerraSAR-X和Sentinel-1数据,结合水准观测数据,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技术对苏州主城区进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整体比较平稳,研究区内最大沉降点位于阳山,沉降速率超过-20 mm/a;苏州主城区总体沉降趋势变缓,沉降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在漕湖东侧和太阳路北出现小面积抬升;受地铁施工影响,邻近地铁的建筑沉降速率明显加快,特别是新建成建筑,其本身的短时荷载沉降与地铁建设开发引起的沉降相叠加,沉降速率达到-10 mm/a以上。

  • 地球物理解释
    杜 斌, 范 雕, 胡兴猛, 谭勖立, 万宏发, 裴宪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针对使用重力反演海陆交界区非规则形状海域海底地形算法实施困难的问题,基于海底地形数据与重力数据间近似线性的关系,提出使用改进的GGM(gravity-geologic method)和回归分析方法,联合水深测量数据和重力异常数据构建海陆交界区非规则形状海域海底地形。选择中国南海2°×2°(6°~8°N, 115°~117°E)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的GGM和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海陆交界区海底地形模型SCS_iGGM和SCS_iRA,并与SCS_Grid(研究区声学水深数据直接格网化结果)和SCS_topo_23.1等模型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SCS_iGGM和SCS_iRA模型与SCS-DTU18、SCS-ETOPO1、SCS_topo_23.1模型整体统计结果相似度较高,相关系数高于0.99。外部检核结果表明,SCS_iGGM和SCS_iRA模型精度相当,相较于SCS-DTU18、SCS-ETOPO1和SCS_topo_23.1模型,二者精度分别提高约76%、70%和53%。联合实验海域重力异常和船载水深数据建立的海底地形模型的数据恢复能力和模型构建效果均优于仅依靠船载水深数据所得结果。

  • 地壳运动
    何虎振, 刘国林, 王凤云, 陶秋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选取38景Sentinel-1A SAR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2019-02~2022-11鲁南高铁曲阜-菏泽段沿线5 km区域的地表沉降结果,分析其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利用PSO-BP模型对若干特征点进行沉降预测。结果表明,高铁沿线0.1 km范围内地表年均形变速率为-20~15 mm/a,最大沉降速率为25.46 mm/a,最大抬升速率为17.43 mm/a;PSO-BP模型得到的沉降预测值的RMSE为5.8~12.4 mm,可对地表沉降进行较好的预测。

  • 地震地质
    罗登贵, 金 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以贵州独山变电站内地层为研究对象,将主动源面波多道分析法(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 MASW)和被动源面波空间自相关法(spatial auto correlation, SPAC)频散能量叠加,得到一条复合频散曲线。该曲线频带更宽,既能保证表层的分辨能力,避免形成较大的勘探盲区,又可以有效提高反演深度,获得更加精细化的横波速度模型。结合钻探资料对比标定,可赋予该模型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ASW和SPAC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利于从表层到深层对地层进行精细成像,了解地层的岩性结构特征。与钻探相比,该方法成本低、效率高,可为复杂城区不良地质体的探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地壳运动
    于 冰, 牛 童, 蔡 锐, 黄 雷, 王金日, 张椿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为获取辽河油田核心产区最新的地表形变与储层参数,基于2021-01~2023-06的Sentinel-1升轨影像,使用StaMPS-SBAS方法提取该区域地表形变。以形变速率结果为观测量,使用复合位错模型、Mogi模型和Okada模型对储层参数进行反演,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LOS向形变速率为-165.84~54.52 mm/a,研究时段内最大累积沉降量(LOS向)约为400 mm。区内存在3个显著沉降区,分别为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采油厂,其中曙光采油厂存在一定的沉降减缓趋势,其余采油厂均存在沉降加速趋势。不同模型反演的储层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与Okada模型、Mogi模型相比,复合位错模型反演的储层深度(1 665.21 m)与实际最为接近(约1 600 m),且复合位错模型模拟的形变与观测形变最为吻合。

  • 地球物理解释
    李 晖, 刘子维, 江 颖, 张晓彤, 周 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通过高分遥感影像精确提取三峡库首区水体边界,对水体部分构建精密的离散化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三峡库首区在不同蓄放水位产生的重力效应,并对秭归站2017年gPhone 101重力仪与茅坪站2019~2021年gPhone 113重力仪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精细预处理。结果表明,在145~175 m蓄水过程中,模拟得到不同蓄水高度(间隔5 m)对岸边的重力变化值分别为0~28 μGal、0~47 μGal、0~60 μGal、0~97 μGal、0~170 μGal、0~210 μGal。当蓄水位升高5 m时,离岸2 km范围内存在10~20 μGal的影响;当蓄水位升高30 m时,离岸5 km范围内存在30~40 μGal的影响。重力残差主要反映水文重力效应信息,秭归站重力残差记录到约40 μGal的重力变化,茅坪站重力残差记录到约50 μGal的重力变化,重力变化趋势和水位变化呈现非常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可为三峡库首区及其岸边稳定性监测提供参考。

  • 地震地质
    周仰新, 李永强, 许 言, 刘旭锋, 姬雪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为研究地脉动H/V谱比法在确定红土场地卓越周期中的适用性,对不同类别红土场地开展系统的地脉动测试。首先利用地脉动H/V谱比法中水平分量的不同组合方式处理地脉动测试数据,得到HVSR曲线;然后分析HVSR曲线,获取场地卓越周期,进而确定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岩土类型;最后结合钻孔勘探信息,验证了地脉动H/V谱比法在确定红土场地卓越周期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且H/V谱比法中采用东西和南北向水平分量的矢量和组合方式可更加简便和准确地获取场地卓越周期。

  • 观测技术
    杨 磊, 杜泽东, 刘骅标, 胡兴尧, 杜兴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10-10

    基于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观测资料,利用深度神经网络PhaseNet模型拾取震相到时,基于组触发和等时差八叉树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关联震相,采用NLLoc非线性定位方法对元宝山微震序列进行自动定位,快速构建高精度机器学习目录。结果发现,机器学习目录给出的地震数是人工目录的3.89倍,匹配率为94.76%;89.8%事件发震时刻偏差小于0.5 s,98.7%事件震中位置偏差小于3 km,90.9%事件震源深度偏差小于5 km,91.5%事件震级偏差小于0.2级。根据震源机制解和机器学习目录给出的地震分布特征,推测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峨边-金阳断裂的分支断层。本文地震目录构建方法可为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趋势判定、余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节面解确定、隐伏断层探测、发震构造分析、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观测技术
    李晓姝, 张蒙, 朱飞鸿, 刘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2): 215-220.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3.101
    摘要 (328) PDF全文 (87) HTML (266)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对于宽频带地震计方位角的研究主要基于P波质点偏振原理, 通过计算P波能量在横向分量上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角度, 来获取地震计北南方向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此外, 也可以利用Rayleigh波椭圆运动特性来估计存在方位偏差台站的地震计方位角。本文基于这2种不同方法对公开的中国地震台网20个台站进行地震计方位角偏差估计, 结果表明, 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方位角偏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在后期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时适当加入Rayleigh波分析方法。

  • 地震地质
    薄万举, 张立成, 徐东卓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从形变异常机理出发,对大震前出现的几种异常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观测事实和实验进行验证,探索其间可能存在的有机联系。对大震前的大旱、大震后的暴雨、大震时的喷沙冒水和地面塌陷、地声和地光以及大震前的电离层异常、大气静电异常、震前及震时电磁波异常等现象从机理上给出统一解释,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均与大震前震源体附近微裂膨胀体的形成、扩展有关,并随着大震发生而迅速消失。

  • 现代大地测量
    蔡成林, 吴明杰, 吕开慧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9-06

    针对卫星钟差时间序列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的特性,以及趋势分量与随机分量相互干扰可能会影响预报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以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为基础,融合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FIS)的卫星钟差预报模型SSA-ANFIS。首先利用SSA对钟差一次差序列进行分解和重构,从而得到趋势项和残差项;然后,使用ANFIS对重构分量进行预报,并将预报结果叠加还原,得到最终预报钟差值;最后,通过实验对比SSA-ANFIS与GM、QP、LSTM和ANFIS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LSTM和ANFIS模型,该模型预报精度分别提高25.7%~40.7%和39.4%~45.7%。

  • 地壳运动
    宋秋月, 范洪冬, 朱邦彦, 张建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2): 184-189.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3.103
    摘要 (323) PDF全文 (95) HTML (234)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该方法采用HTCI算法进行同质像元识别, 通过特征值分解方法实现相位优化, 根据时空相干性确定分布式目标(DS), 最后建立DS相位与形变间的关系模型来解算时序地表形变。实验利用50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2021-10—2023-10南京江北区域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信息, 结果表明: 1) DS-InSAR与PS-InSAR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31, 点位密度提高6.22倍, DS-InSAR可更加完整地反映研究区时空地表形变。2) DS-InSAR结果与水准实测数据整体吻合较好, 最大误差为5.6 mm, 平均误差为2.6 mm, 均方根误差(RMSE)为3.0 mm。3)地质构造、城市建设以及降雨等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 现代大地测量
    刘 斌, 肖紫恩, 骆亚波, 蒋一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录用日期: 2024-08-01

    提出一种GNSS坐标时间序列自适应时空滤波方法,在规定阈值下将滤波区域自适应分为若干个子区域,进行共模误差的提取和去除。对陆态网184个GNSS站点垂向坐标序列进行时空滤波,3组随机实验中,自适应PCA时空滤波后的站点序列平均RMS值减少约39.7%、38.4%和39.7%,且优于整体PCA滤波。进一步分析滤波前后站点噪声特性变化,结果显示,相比于整体PCA滤波,自适应滤波方法中站点残差序列幂律噪声减少约17.8%。

  • 地壳运动
    杨佳艺, 杨成生, 魏云杰, 朱赛楠, 李祖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 45(1): 13-21. https://doi.org/10.14075/j.jgg.2024.03.094
    摘要 (313) PDF全文 (122) HTML (236)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 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 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 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 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化结果。结果表明, 车邑坪滑坡沿斜坡方向的最大形变速率超过-90 mm/a, 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速率超过-40 mm/a。滑坡前缘和中部的变形较大, 后缘较小, 表现出滑移式滑坡的特征。根据降雨数据与时间序列结果分析, 降雨对滑坡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出季节性加速变形特征。同时, 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层岩性及澜沧江水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滑坡活动。该研究可为峡谷库区滑坡变形机制的解释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