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D分量质子磁力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地磁总场F、水平分量H(计算得出垂直分量Z)、相对磁偏角D的数字化分量质子磁力仪,观测中发现,作为绝对连续观测F、H、Z分量会出现漂移的现象,引起漂移的因素有记录墩的倾斜、温度的影响等。通过观测实例与理论计算得出:1)由于观测墩倾斜造成的漂移,水平分量H增大,垂直分量Z减小,地磁总场F基本不变,绝对值变化H大于Z,且影响量可通过数值模拟估算得出;2)由于场地铁磁性物质造成的漂移,水平分量H增大,垂直分量Z减小,地磁总场F减小,绝对值变化Z大于H。
本文选取长江下游地区7个地电台站,对2013-07-25 3:00~5:00同里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地极注入4 516 A大电流,分析入地电流引起的地电场扰动方向的差异特性;另获取2015-06-22~06-23特大磁暴急始阶段的地电场变化幅度,通过将扰动下变化量对正常日变化量进行放缩(取比值),对比2种扰动源的方向性规律。结果显示:1)同里极高压直流的入地电流引起的地电场阶变量具有与距离的平方负相关的特征,距离越近、引起的阶变量越大,经过日变化放缩后此关系更为显著;2)把入地电流引起的阶变在正交分量上进行合成,其合成量的方向基本指向(或远离)电流注入极,即入地电流的响应能够定位电流注入极的位置;3)对比空间磁暴急始引起的地电场变化发现,其扰动量大小不具有明显规律,正交合成的方位指向内陆。这一研究结果对定位高压直流干扰源有参考价值,本文的方法也有助于认识不明干扰源引起的地表电磁响应。
基于2011~2017年甘肃省钻孔应变观测分钟值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大气环境干扰因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受不同类型气压干扰时,观测数据曲线畸变形态不同,但响应频段一致,集中在8~64 min;2)短时大气温度变化通常伴随气压波动,钻孔应变观测曲线出现同步畸变,钻孔应变分钟值与温度、气压分钟值在8~64 min频段均存在明显对应;3)短时强降雨对钻孔应变观测影响明显,在8~256 min各个频段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响应;4)沙尘暴期间,高气压场会造成数据曲线出现阶变,响应频段在4~64 min之间。
对东平台2017~2018年体应变、水位的观测资及降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因为钻孔条件一般,存在两段破碎带,且套管长度仅90 cm,在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时,体应变及水位受到严重影响,体应变的响应时间滞后于水位变化。体应变和水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1以上,水位干扰系数最高可达10.64×10-8/cm,水位对降雨雨量的放大倍数高达103倍。与泰安台体应变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同岩性下改善钻孔环境及套管的长度可以有效减少降雨对体应变、水位的影响。
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6.0,以武汉市某大型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对基坑、土体和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分析,模拟从基坑动工到开挖至坑底的开挖过程,研究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的影响参数为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分析指标为建筑物(周边地表)测点的沉降值,以及根据该沉降值计算得到的建筑物倾斜值。共进行了9个工况的计算,将各个工况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变化时,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
为研究地铁工程爆破对附近老旧砌体的影响,在地铁爆破现场附近的老旧砌体结构上布设强震仪,以观测爆破地震波对结构的瞬时影响以及长期爆破作用下的累积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对砌体结构短轴向的共振影响最大;通过监测结构自振频率在长期爆破作用下的变化发现,虽然单个爆破振动能满足《爆破安全规程》的安全要求,但在长期爆破作用下,结构一阶转动自振频率随爆破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爆破安全监测中应考虑长期爆破作用对老旧砌体结构的累积影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