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增2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 全选
    |
    其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水库地震
  • 栗 宁,王棵佳,万 禹,刘子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襄樊地震台gPhone重力仪、BBVS-60地震仪对墨西哥MW8.2地震后的波形数据提取自由振荡信号,采用Welch法来求取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提取地球球型自由振荡振型的频率,分析不同探测技术之间的差别。

  • 其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水库地震
  • 郝军丽,公 璐,卢双苓,赵 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济南地震台连续重力仪2016~2019年资料质量进行跟踪分析发现,连续重力仪观测精度较高,资料稳定性好,固体潮波形光滑、周期明显,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态以阶跃和震荡型为主。分析研究其映震能力后得出,济南台连续重力仪对全球7级以上地震均有记录,记录到的最小地震为2.9级,最远震中距为19 114 km,有较强的映震能力。同时,推导出济南台连续重力仪映震能力公式为M=1.875lgD-1.543。

  • 王锋吉,韦 进,郝军丽,孟建国,管贻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地震监测中心台DZW型微伽重力仪安装于2012年底,对其记录数据从曲线形态、山洞观测环境、数据的完整性、干扰因素、映震情况、内在精度、仪器的稳定性、重力残差时间序列的数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数据质量较高,仪器运行良好,所记录的较大地震的波形清晰,日变固体潮完整连续,M2波潮汐因子精度在0.000 7~0.001 5附近变化,内在精度较高,人员进入山洞参观对数据影响不大。

  • 林 强,王嘉伟,周 立,杨颜安,袁 琼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重力仪弹簧检测装置是对弹簧的零漂进行量化的设备,可以更好地掌握弹簧老化的进程,方便筛选优质弹簧用以生产连续重力仪。实验表明,该装置可用于检测弹簧的漂移特性。

  • 靳玉科,张青玄,高龙飞,侯玉文,杨 甜,祁振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山西北部应县、怀仁2个地磁台地磁Z分量观测数据,对其日变幅和低点时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地磁台日变幅度相近且相关性较高,日变幅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应县、怀仁地磁台平均低点时间为北京时间12:31和12:40,低点时间相差较小,且具有夏低、春冬高的特点。

  • 张亮娥,陈常俊,吕永清,张建增,范 磊,王振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FHD分量质子磁力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地磁总场F、水平分量H(计算得出垂直分量Z)、相对磁偏角D的数字化分量质子磁力仪,观测中发现,作为绝对连续观测FHZ分量会出现漂移的现象,引起漂移的因素有记录墩的倾斜、温度的影响等。通过观测实例与理论计算得出:1)由于观测墩倾斜造成的漂移,水平分量H增大,垂直分量Z减小,地磁总场F基本不变,绝对值变化H大于Z,且影响量可通过数值模拟估算得出;2)由于场地铁磁性物质造成的漂移,水平分量H增大,垂直分量Z减小,地磁总场F减小,绝对值变化Z大于H

  • 兰 天,栗 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2017-08-31湖北襄阳谷城台地磁D分量出现异常阶变。为判定异常干扰的类型,以便采取正确的措施消除异常干扰,分析了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背景噪声干扰[1]、环境干扰等多种干扰因素。结果表明,谷城地磁数据资料受自然因素干扰效应比较显著。

  • 丁 锐,王棵佳,赵 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FHD地磁仪器的观测数据质量主要取决于观测数据的精度以及连续率,数据噪声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对钟祥台地磁观测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地磁观测数据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 陈 贤,黄恩贤,成万里,卢 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据跟踪分析软件对信阳台地磁GM4数据进行多台对比发现,仪器自2017-11-13重设补偿值后,Z分量数据与河南省内其他地磁台站同类型仪器数据变化不同步,存在明显反常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并根据前人成果得出,Z分量数据与观测室温度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即温度上升,观测数据出现下降趋势;温度下降,观测数据呈现上升趋势;温度恒定,观测数据基本稳定。

  • 陶方宇,陆栋梁,朱厚林,孙亮亮,刘 莉,应允翔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安徽省金寨地震台GS-2000型电磁扰动仪观测环境和观测系统进行现场调查核实, 结合异常变化特征, 分析2017-05异常可能的干扰因素。结果发现,引起此次异常变化的原因是降雨干扰, 排除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 孙亮亮,袁 勇,尹天杰,赵桂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晋北-南京线高压直流沿线的地电场台站资料,分析统计典型干扰时段内各台站地电场所受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当直流输电线路瞬时干扰水平小于地电场自身非平稳变化幅度时,地电场无明显反应;2)在直流输电线路末端换流站接地地区,直流输电对地电场观测具有显著影响,与换流站观测点的地下介质结构有关;3)地电场受高压输电干扰一般出现方波形态,干扰幅度大小基本与台站到换流站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但也存在例外。

  • 应允翔,朱厚林,汪继林,车濛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磁、地电场观测手段为例,分析观测数据受晋南线直流输电工程干扰的数据变化情况。初步分析表明,晋南线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对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磁场、地电场观测数据干扰明显。

  • 周康雅,王 丽,章 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4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长江下游地区7个地电台站,对2013-07-25 3:00~5:00同里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地极注入4 516 A大电流,分析入地电流引起的地电场扰动方向的差异特性;另获取2015-06-22~06-23特大磁暴急始阶段的地电场变化幅度,通过将扰动下变化量对正常日变化量进行放缩(取比值),对比2种扰动源的方向性规律。结果显示:1)同里极高压直流的入地电流引起的地电场阶变量具有与距离的平方负相关的特征,距离越近、引起的阶变量越大,经过日变化放缩后此关系更为显著;2)把入地电流引起的阶变在正交分量上进行合成,其合成量的方向基本指向(或远离)电流注入极,即入地电流的响应能够定位电流注入极的位置;3)对比空间磁暴急始引起的地电场变化发现,其扰动量大小不具有明显规律,正交合成的方位指向内陆。这一研究结果对定位高压直流干扰源有参考价值,本文的方法也有助于认识不明干扰源引起的地表电磁响应。

  • 冶梅竹,魏东星,刘鸿斌,王必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17年甘肃省钻孔应变观测分钟值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大气环境干扰因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受不同类型气压干扰时,观测数据曲线畸变形态不同,但响应频段一致,集中在8~64 min;2)短时大气温度变化通常伴随气压波动,钻孔应变观测曲线出现同步畸变,钻孔应变分钟值与温度、气压分钟值在8~64 min频段均存在明显对应;3)短时强降雨对钻孔应变观测影响明显,在8~256 min各个频段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响应;4)沙尘暴期间,高气压场会造成数据曲线出现阶变,响应频段在4~64 min之间。

  • 李惠玲,张 明,卢双苓,孟建国,陈洪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东平台2017~2018年体应变、水位的观测资及降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因为钻孔条件一般,存在两段破碎带,且套管长度仅90 cm,在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时,体应变及水位受到严重影响,体应变的响应时间滞后于水位变化。体应变和水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1以上,水位干扰系数最高可达10.64×10-8/cm,水位对降雨雨量的放大倍数高达103倍。与泰安台体应变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同岩性下改善钻孔环境及套管的长度可以有效减少降雨对体应变、水位的影响。

  • 龚燕民,张 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2014-12-05易县地震台YRY-4分量式钻孔应变出现的固体潮短临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临前兆异常由台站抽水造成,同时分析抽水因素对地应力的影响幅度。

  • 王棵佳,栗 宁,宋俊朋,丁 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襄樊地震台YRY-4钻孔应变仪自2007年安装以来一直保持平稳运行,至今并未进行仪器的自检。通过计算2014~2017年数据进行自检,检查仪器的可靠性,计算其数据的完整率,并分析影响完整率的主要因素,统计数据异常的影响因素及映震能力。结果显示,襄樊台YRY-4钻孔应变仪器可靠性高,供电是影响仪器完整率的主要因素,仪器能够记录到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可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可靠资料。

  • 李希亮,赵小贺,鲁成义,公续升,李 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马陵山台洞体应变观测数据进行跟踪分析,研究降雨、气压、仪器调试、观测系统故障和仪器标定的干扰特征。研究表明,该仪器在强降雨后会趋势性下降,表现为加速向下压缩变化,大的气压波动会同步出现固体潮畸变,仪器调修和线路故障也会产生固体潮畸变,仪器标定会造成观测数据产生大幅突跳或台阶。

  • 陈丽君,苏小芸,周卫东,袁 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临夏台YRY-4型钻孔应变的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其观测资料稳定、可靠,观测质量好。同时,利用小波变换分析2015-01-01~2019-10-31的观测数据,提取甘肃及周边区域发生的M5.0以上且临夏台震中距在300 km左右的3次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发现异常信息在细节的第7阶更明显和集中。

  • 徐长银,杨绍富,张嘉敏,张 森,单晓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巴仑台钻孔应变仪在遭雷击故障维修中井下测量系统工作正常,多次更换数采和RS-485后仍接收到震荡和辐射干扰。经过分析,最终判断出故障原因为信号传输线原有的50 Ω特性阻抗发生改变,导致传输性能下降,在RS-485的AB端并联120 Ω电阻可恢复信号传输阻抗,使观测数据恢复正常。

  • 闫美蓉,白伟利,郝雪景,李文超,高存英,苏燕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019-02-03以来镇川井水位多次出现的突降-上升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采取多种不同措施进行异常排查,最终确定此次异常变化是由泄流口堵塞造成,非地震前兆异常。

  • 全建军,陈美梅,郑永通,林慧卿,方传极,赖见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永安井水位资料为基础,分析井水位的固体潮潮汐因子、测量精度及该井反应地应力的灵敏情况,以期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有用信息。

  • 郭 宇,王 霞,郭宝仁,刘垚坤,高龙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鸦儿坑井2018-12-24开始出现的多次水位突升、水温突降现象,通过检查观测系统、气象因素分析、观测环境调查以及进行井下电视检测、水温梯度分析等,并结合井区所在区域地壳形变特征分析,初步认为此异常现象与水位正常上升期间压力水头增大导致井壁堵塞物冲开,上覆含水层中水温较低的水混入井筒有关。

  • 赵 影,黄仁桂,鲍志诚,查小惠,谢 斌,李雨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九江地震台地下流体水化学监测用水、地震氡观测仪器检测平台检测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需求,结合九江二井流量、水质和水温等现状设计一套综合井口供水系统。该供水系统在保证地下流体水化学监测用水和其他用水无流体力学干扰的前提下,可较好满足台站监测、检测和生活用水要求。

  • 刘垚坤,李慧玲,刘国俊,李 晨,成 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五台地震科技中心SSQ-2I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的基本运行情况,并对水平摆倾斜仪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计震能力进行研究,对比实际观测中潮汐因子、均方差、年变幅和年零漂,总结归纳形变观测中的常见干扰源,为精准识别异常特征提供参考。

  • 刘 利,李婷婷,丁 烨,王 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9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南京台短水准场地NS测线北端点O点稳定性差,年变幅度约10 mm。2018年对场地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对比分析2019年的观测数据和原测线数据。结果表明,埋设的新O点、新C点点位趋于稳定,且新O点稳定性远优于老O点;改造后场地满足台站跨断层测量观测的需求。

  • 许家彬,雷静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6.0,以武汉市某大型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对基坑、土体和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分析,模拟从基坑动工到开挖至坑底的开挖过程,研究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的影响参数为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分析指标为建筑物(周边地表)测点的沉降值,以及根据该沉降值计算得到的建筑物倾斜值。共进行了9个工况的计算,将各个工况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变化时,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

  • 黄 俊,陈玉秀,罗 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地铁工程爆破对附近老旧砌体的影响,在地铁爆破现场附近的老旧砌体结构上布设强震仪,以观测爆破地震波对结构的瞬时影响以及长期爆破作用下的累积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对砌体结构短轴向的共振影响最大;通过监测结构自振频率在长期爆破作用下的变化发现,虽然单个爆破振动能满足《爆破安全规程》的安全要求,但在长期爆破作用下,结构一阶转动自振频率随爆破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爆破安全监测中应考虑长期爆破作用对老旧砌体结构的累积影响效应。

  • 周林兵,蒋冰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震前兆仪器的性能测试与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提取地震前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仪器的性能及状态。针对现有的前兆数据分析软件功能单一的不足,设计、研发并实现了一套通用型地震前兆数据分析软件。论述该软件的基本架构及关键技术,与现有软件对比表明,该软件具有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优点。

  • 王德政,吴雄伟,张 亿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首座商用型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地震监测要求,提出一种符合第四代核反应堆型的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参照高温气冷堆工程结构布局,设计针对该堆型的地震监测系统方案,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测点的选择、数据处理方案、地震报警控制逻辑、误报警抑制机制等,并在核电站现场示范应用。

  • 王海斌,周云耀,王鹏辉,吕永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井下地震计校正方位角后的输出地震数据校正的PC端可视化操作,利用Python技术开发出井下地震计数据校正软件。介绍了所使用到的关键技术、编程工具以及开发环境配置的简要过程,着重介绍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ObsPy库和Matplotlib库,并给出软件设计过程中所用到的这两个库的源代码。该软件界面友好,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但存在只能够处理单一类型数据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 穆远博,欧同庚,刘子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仪器测试平台高精度的运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LabVIEW的伺服电动缸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基于位置模式的闭环运动控制方法实现对伺服电动缸运动的精密控制;为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对PID参数进行整定。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的特点,为仪器测试平台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吴 晨,杨 乐,赵 洋,张 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在山东地区组建由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3类共1 475个站点融合形成的山东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在山东地区形成具备地震预警能力和烈度速报能力的技术体系。

  • 龚自禄,赵 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3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监测仪器每天产生的地震数据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巡检和备份,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现纰漏。利用Python语言开发简单的后台程序就可以实现数据按照预设的格式和路径进行自动下载和备份。

  • 王鹏辉,周云耀,向 涯,王海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些实际的地震观测应用中,尤其对于一体化井下地震仪,有时需要完成远距离信号传输,而现有数据收发方案传输距离较短。本文设计了一种扩展地震仪数据收发距离的方案,该方案先对数据接口进行转换,然后将电信号转为光信号,利用光纤信号传输距离远的特点延长了数据传输距离。同时,该方案使用单芯光纤传输,减轻了数据线缆重量,为地震仪的安装使用提供了便利。

  • 安凯杰,高翠珍,王晓霞,薛锦明,薛生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39-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UPS电源的干扰抑制能力、系统性输出指标、性能指标等均为选型参照指标,在选型中应针对地震台站的运行要求,结合其功能和特性,采用远程管理UPS电源方法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分析主要原则、负载性质、负载率、负载容量等对UPS电源选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结合地震台站仪器运行实际对UPS电源智能附件进行设置和维护,实现对UPS电源的远程监控管理。

  • 吕 瀚,肖志慧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核电厂地震仪表系统大修检定的工作内容,并对地震仪表相关执行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给出大修检定的详细检定参数;针对相关参数,提出检定测量的实际方案,并针对核电厂的工作环境提出检定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袁 琼,李 栋,王嘉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 40(增2):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烈度速报终端数据存储大多采用SD卡或TF卡,这两种存储方式存在紧急掉电易丢数、稳定性差、读写速率慢、数据下载过程繁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款烈度速报终端数据存储单元,选用i.MX 6UltraLite应用处理器为控制系统,通过Linux系统编译eMMC ROM模块实现软件设计,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优化eMMC读写性能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