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6-29
  

  • 全选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陈光保;陈永奇;伍吉仓;何秀凤
    . 2010, 30(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检验地应变(率)显著性的统计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通过GPS观测位移场计算得到的显著应变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显著应变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现今活动块体边界带上,而那些地应变不显著的站点集合形成了块体的内部区域。
  • 薄万举
    . 2010, 30(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7次巨幅形变异常事件研究后认为:
    1)巨幅形变事件是指与其自身本底变化幅度相比相差悬殊的形变事件,如半年至一年的变化幅度,超过前3年内最大变幅的4倍,即可将此判定为巨幅形变事件;
    2)形变异常与干扰共存;
      3)形变与干扰一般情况下难以区分和识别,但巨幅形变事件不是一般干扰单独引起的,出现巨幅形变事件,应首先考虑是否属于近区域、中短期的强震的前兆异常;
      
    4)对于强震,近区域中短期应存在超大幅度的地壳形变,监测巨幅形变异常对地震预报意义重要。
  • 杨久东;田辉;周春霞
    . 2010, 30(1):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该地区在卫星雷达视线方向上隆起了25.2 cm。
  • 玄松柏;申重阳;李辉;
    . 2010, 30(1): 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滇西实验场1994—1996年6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得到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运用块体生长模式和遗传反演方法反演了该区地下物质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丽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南部区域地下物质密度动态演化过程;近震中区地震前后密度变化趋势为减小-加速减小-减速减小-发震-增大-加速增大;震源区南部地震前后密度变化经历了相对稳定-增大-减小-加速减小-发震-增大的过程,证实了震前存在扩容机制。
  • 刘晓霞;江在森;武艳强
    . 2010, 30(1):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年的GPS速度场资料,分析了燕山渤海带的运动、变形状态及各时段不同位置的滑动和拉张速率。其中,1999—2001年阴山带表现为左旋剪切兼拉张的变形特征,但运动速率都不大,滑动速率不超过1.0 mm/a,拉张速率不超过1.35 mm/a;2004—2007年,阴山带的左旋滑动速率为0.04~1.59 mm/a,拉张特性不显著,并且在2001—2004年该边界带活动明显减弱。张家口渤海带在3个时间段均表现为左旋变形特征,滑动速率为0.7~1.55 mm/a,有时挤压有时拉张,但速率都不超过1.0 mm/a。
  • 徐杰;徐建桥;孙和平;吴建超
    . 2010, 30(1):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半无限空间中的弹性位错理论,模拟计算了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表同震形变场和重力场,并分析了断层参数和地壳介质结构对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对于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应用多个子断层面上的非均匀位错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际观测更为接近,其与运用均匀位错模型计算结果相比提高了近40%;地壳介质分层结构对水平位移场的影响约为2.7%,分层介质模型理论模拟值与观测结果更为接近。
  • 陈莹;刘序俨;朱石军;王林;陈光;倪晓寅
    . 2010, 30(1):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福建井水位观测值进行格值标定的基础上,分别对井水位、体应变仪、伸缩仪对四川汶川8.0级大震的体应变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种观测系统的体应变响应约为10 -7~10 -8数量级,与月亮与太阳的起潮力所引起的二阶位的半日波的体应变相当。

  • 王秋良;王恒希;陈圆圆;宋琛;余敏
    . 2010, 30(1):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深圳市北东向横岗罗湖断裂和北北西向大芬断裂的土壤氡射气(Rn)含量的测量结果表明,两条测线的氡异常曲线均为双峰型,主峰异常值与背景值的比值分别为3.85和3.25。结合野外地质露头剖面的对比分析,两条测线氡气主峰、次峰异常值对确定断层位置、规模、走向、倾向及其活动性的强弱和活动年代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土氡测量可以作为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 孟泱;安家春;王泽民;鄂栋臣
    . 2010, 30(1):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磁中午异常的极区特性。
  • 邢乐林;李辉;刘子维;玄松柏;郝洪涛;
    . 2010, 30(1):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九峰重力基准站FG5绝对重力仪(AG)同址观测结果,精密测定了超导重力仪(SG)的格值因子。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超导重力仪(SG)的平均格值因子为-76.960±0.085×10 -8 ms -2/V,精度在0.1%量级,连续两天的绝对重力观测获得的格值因子趋于稳定且精度优于0.2%。

  • 游为;范东明;郭江
    . 2010, 30(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低轨卫星精密轨道和非保守力加速度数据给出了统一求解偏差、尺度、漂移及位系数的能量守恒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任何未知数初始值,避免了单独标校加速度时受先验重力场模型的影响。利用GRACE卫星102天数据恢复了89阶次重力场模型SWJTUGRACE01,并与EGM96、EIGEN2、EIGENCHAMP03S、GGM02S、EIGENCG01C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SWJTUGRACE01模型精度优于相同阶次的EGM96、EIGEN2、EIGENCHAMP03S,在低阶位系数上与GGM02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邱蕾;陈远鸿;段艳霞
    . 2010, 30(1):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实际数据,分析基准站双差电离层延迟与基线长度和时间的关系,并对各种内插算法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认为,LIM法的内插效果最好,基线长度小于100 km时,内插精度优于3 cm。
  • 李建虎;张胜凯;鄂栋臣;崔昭文;李继刚
    . 2010, 30(1):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计算中山站2007年第1天到第100天的数据为例,对计算南极GPS观测数据时如何选择IGS跟踪站作为框架基准站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处理过程中,对IGS站的选取分为选站数量、网形、网缘、Z坐标南北半球互相抵偿性4种情况进行了计算,并对得出的结果从均方根残差NRMS、基线向量、基线重复率、坐标中误差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南极大陆单点GPS数据处理时,为得到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准确的坐标,应加入5个均匀分布在未知点周围的IGS站参与计算,距离未知点较近的点为必选点,所选点应均在南半球,且不需要考虑南北半球Z坐标的抵偿问题。
  • 郝晓光;徐汉卿;胡小刚;廖小韵;吴鹏飞;徐之俊;刘根友
    . 2010, 30(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1935版、1951版和2009版《西藏地图》及2005版《西藏分县地图》,采用综合编绘方法,对《中国地图》藏南地区东段内的地名点进行了重新编制,将原来的9个点增加至36个,基本实现了均匀分布、饱满充实的图示效果。
  • 理论方法研究
  • 潘国荣;韩美艳;吴珺华;郭珊;赵鹏飞
    . 2010, 30(1):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五轴三维光栅投影法获取实验性咬痕与待比对牙列的表面点云数据,完成模型三维重建并通过坐标转换建立模拟咬痕。在咬痕和待比对牙列上分别设定标志点后,进行各参数计算,通过运用有关测量学原理计算各个特征量极限误差,确定各个特征量权重值,并进行统计检验,最终得到同一认定结果;经反复检验证明其有效、准确。
  • 王解先;冯宝新
    . 2010, 30(1):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最小二乘是测量平差最主要的手段,该方法需要对法方程系数阵求逆。介绍对此类实对称矩阵求逆的Jacobi数值方法,通过正交矩阵变换,将实对称矩阵的非对角元变为零,求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从而使求逆变得非常容易,并且有利于判断矩阵是否奇异以及秩亏数是多少。此方法为数值方法,易于计算机实现。
  • 刘晓刚;吴晓平;田颜锋;邓禹;
    . 2010, 30(1):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两种原子钟时间预报模型:普通多项式模型和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利用IGS提供的精密钟差数据,分别对3种不同时期发射的GPS卫星的卫星钟预报1天的卫星钟差,并对其钟差预报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进行时间预报,其与普通多项式模型的预报效果相差很小,因此可以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来替代普通多项式模型进行卫星钟差的预报。
  • 马晨旭;许才军;张琼;茅盛
    . 2010, 30(1):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流层延迟改正的应用中,反距离加权法的定权方式与变差函数相符合。在比较距离与变差函数定权关系基础上,给出了反距离加权法的新形式。通过在GPS及InSAR对流层延迟改正中的实际应用分析表明:引入变差函数的反距离加权法稳健高效,特别适用于对流层延迟的相关改正。
  • 徐君毅;
    . 2010, 30(1):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M(1,1)模型对极移参数进行动态预测。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引入截距修正理论,并提出一种新的截距修正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截距修正的GM(1,1)模型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极移预测,并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
  • 邓永和
    . 2010, 30(1):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隐函数的误差传播定律,研究了InSAR高度测量的精度,推导了InSAR基线沿水平方向和沿视线方向分解的高度测量的精度公式。
  • 唐利民;朱建军
    . 2010, 30(1):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对非线性Landweber迭代格式x δ k+1=x δ k-f′(x δ k) *(f(x δ k)-y δ)
    进行分析,给出其导出方式。基于逆矩阵和矩阵伴随算子的换算关系,并用1/ω代替
    |(B′(x k)B(x k))|,构造出一个新的求解秩亏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Landweber迭代格式,
    x δ k+1=x δ k-ω(B′(x δ k)B(x δ k)) *B′(x δ k)(f(x δ k)-y δ)
    ,从而避免了在迭代过程中由于迭代矩阵的秩亏和病态而产生的不适定现象。数值实验结果得出,此[WTBZ]Landweber迭代格式适用于非线性秩亏自由网平差和秩亏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解算。
  • 宫轶松;归庆明;李保利;王军江
    . 2010, 30(1):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粒子滤波存在的权值退化问题,从研究粒子滤波的建议分布函数出发,提出自适应渐消扩展Kalman粒子滤波方法。该方法使用自适应渐消扩展Kalman滤波产生建议分布,可在线调节参数,从而使得系统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与用转移先验、扩展Kalman滤波产生建议分布的粒子滤波方法相比,自适应渐消扩展Kalman粒子滤波进一步提高了粒子滤波的精度。
  • 牟忠凯;隋立芬;曹轶之
    . 2010, 30(1):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精确航天器姿态问题,采用修正罗德里格参数(MRPs)表示姿态,用动力学方程进行角速率的传播,分别基于等价协方差和观测残差统计特性的协方差调整方法,实现UKF算法的抗差效果,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含有粗差的情况下,两种抗差UKF算法均能得到稳定的状态估计值,而第二种方法计算效率更高。

  • 盛传贞;袁运斌;孙保琪;
    . 2010, 30(1):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在区域单颗导航卫星的精密轨道确定中,钟差对单颗导航卫星定轨的影响及理想状态下基于区域测轨数据所能达到的精度。根据单颗导航卫星定轨中钟差的不同处理策略,比较分析了钟差对其轨道的影响;通过分析消除钟差影响后的理想条件下的轨道精度,讨论基于区域数据单颗导航卫星定轨达到的最佳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中国境内的区域数据,受到跟踪站分布结构的制约,轨道求解的精度容易受到钟差与测量噪声的影响。当钟差消除后,在仅受观测噪声影响的理想条件下,轨道的径向和位置精度分别优于2 m和10 m。
  • 张兴福;刘成;王兵海;魏德宏
    . 2010, 30(1):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利用GPS精密点定位技术并联合相对定位技术,确定地面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并直接用EGM2008模型进行高程转换。基于4个IGS站数据分析了不同观测时间长度精密点定位的解算精度,并通过两个工程实例数据对GPS高程转换方法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华北和华南某些地区,用EGM2008模型直接进行高程转换,其精度有望达到15 cm。
  • 陶庭叶;高飞;吴兆福
    . 2010, 30(1):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差分法不能探测小周跳的问题,基于一类支持向量机的异常数据检测的原理和算法,结合相空间重构理论,提出利用一类支持向量机探测GPS载波相位差分序列中的小周跳。实际观测数据探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一类支持向量机方法能准确地探测出GPS载波相位中0.5周大小的小周跳,该方法在静态与低动态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并且适用于单频接收机。
  • 朱卫东;李全海
    . 2010, 30(1):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动量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高程求解,训练样本的量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改善不稳定性,通过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了理想的训练效果。将该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平面拟合、二次曲面拟合及其他神经网络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标准化动量BP神经网络算法求解高程,精度可靠且稳定。
  • 陈传法;杜正平;岳天祥
    . 2010, 30(1):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丘陵、高原和高山3种地形,以9个不同空缺面积的SRTM3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HASM)分别使用和不使用辅助数据SRTM30对SRTM3空缺插值填补,并与传统方法(TIN、SPLINE和IDW)的填补精度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使用SRTM30,HASM填补精度均高于传统的方法,且在复杂地形区域填补优势较传统的方法高于平坦区域;地形复杂度和空缺面积均影响HASM填补精度,HASM在地形复杂度低且空缺面积小的区域填补精度要优于地形复杂度高且大空缺区域;基于HASM填补小空缺且地形复杂度低的区域,无需使用SRTM30,但大空缺且地形复杂度高的区域需借助SRTM30。
  • 吴富梅;唐颖哲
    . 2010, 30(1): 1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基于载波相位平滑伪距技术的GPS/INS组合导航的公式并进行了误差分析。用算例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如果GPS周跳较少或不发生周跳,基于载波相位平滑伪距技术的GPS/INS组合导航的精度较伪距紧组合导航有较大的提高;反之,精度提高不显著。
  • 衡广辉;归庆明;李国重;
    . 2010, 30(1):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现代Bayes统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GPS向量网中多个粗差定位和定值的Bayes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算法。对某GPS向量网的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李振海;汪海洪;
    . 2010, 30(1): 14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Shepard曲面拟合法、加权移动趋势面拟合法及普通Kriging算法对重力异常数据进行空间内插实现数据网格化,从计算速度、网格化后数据图形的连续性、结果精度及适合应用范围等方面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证明:1)同一地区的离散数据越均匀、起算数据越多,得到的网格化结果越好;2)普通Kriging方法插值精度最好,但是计算速度慢,适合应用于数据变化大的区域;其他两种方法计算速度快,只适合应用于数据变化小的区域。
  • 冯炜;薛志宏;邵佳妮;樊月波
    . 2010, 30(1):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和勒让德多项式拟合GPS卫星星历的原理,分析时段长度、阶数对拟合精度的影响,并对这两种不同的拟合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算法精度相当,对于15分钟采样率的精密星历,4小时时段长度,采用11阶拟合可满足精密定位的应用需求。
  • 观测技术
  • 李军;单维锋
    . 2010, 30(1): 1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遵循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规程标准,应用面向对象的思想,结合Socket技术和多线程技术,使用Java语言设计和开发了一套教学和培训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各种通信原语,完成对设备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并帮助受训人员和学生了解通信设备功能、通信指令以及采集数据的数据格式等。
  • 刘德儿;闾国年;兰小机;王永君
    . 2010, 30(1): 15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从GIS和CAD两种数据模型出发,提出基于Check Out/In的数据更新机制,为了充分利用CAD制图功能,在CAD中将新测数据插入到更新区域,然后写入子数据库,同时父数据库自动检测并做出响应。实际应用证明该研究成果能提高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更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