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12年 32卷 4期
刊出日期:2012-08-29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与地震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与地震
1 京津唐地区的现今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构造活动的含义
郭良迁;陈聚忠;塔拉
基于京津唐地区近十几年来的水准观测资料计算得到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和主要断裂带的活动速率, 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壳块体垂直运动特征和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垂直形变表明京津唐地区地壳近十年来北部上升、南部下降,这种垂直变化与地形地貌的北高南低基本相符,反映出构造活动属于继承性运动, 多数块体呈现掀斜活动;主要断裂带活动性质存在差别,有的表现为正断,有的为逆断,有的呈枢纽运动;断裂带的垂直活动速率为1.00~2.00 mm/a。
2012 Vol. 32 (4): 1-4 [摘要] ( 1329 ) [PDF 635KB] ( 2793 )
5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刘巧霞;沙成宁;杨卓欣;段永红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玉树地震余震主要发震构造为倾向北东、倾角近乎直立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北支。隆宝西北的高密度余震群不仅与玉树-隆宝断裂有关,更主要是与近垂直于玉树隆宝断裂的北东向“软弱面”有关。
2012 Vol. 32 (4): 5-9 [摘要] ( 1396 ) [PDF 1556KB] ( 2924 )
10 GNSS连续站坐标的高程分量时间序列在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应用的若干问题
黄立人;韩月萍;高艳龙;郑智江;付黎明
介绍GNSS连续站坐标的高程分量时间序列在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应用时需要解决的几个实际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法。
2012 Vol. 32 (4): 10-14 [摘要] ( 1460 ) [PDF 781KB] ( 3157 )
15 TRACK高频GPS定位中震时参考站的选取方法
殷海涛;肖根如;张磊;朱成林
对于以TRACK软件为代表的差分定位软件来说,震时参考站的选择是高频GPS数据处理中的关键问题。以汶川地震为例,通过对比分析,认为选择观测质量较高,多路径效应小于0.2 m,且间距大于地震波传播速率与持续时间乘积的站点作为参考站,可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并通过与两种非差软件GIPSY和PANDA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2012 Vol. 32 (4): 15-19 [摘要] ( 1458 ) [PDF 1050KB] ( 2853 )
20 临汾龙祠地震台水准测量巨幅形变异常综合分析
刘瑞春;季灵运;齐浪;荆红亮;张淑亮
通过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变化期间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场,结合BM3点周围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分析认为:临汾水准所在的区域垂直形变场中未出现与断裂走向一致且与巨变幅度相匹配的连续形变异常区,其巨幅变化属于局部地区小范围的变形,在InSAR形变图上无法显示。BM3点建立在第四纪全新世次生黄土上,位于高密度电法勘探发现断层之东3米处,自观测以来相对于稳定的基岩点年均下降5.11 mm,是同为土层点的BM4点下降速率的4倍,且临汾水准巨幅变化前的加速变化与BM3点附近挖墓的时间较一致,可能是新坟破坏了隔水层,为农田灌溉时地表水进入深部提供了通道,其潜蚀作用使上部土体疏松而引起测点快速沉降。
2012 Vol. 32 (4): 20-24 [摘要] ( 1487 ) [PDF 1464KB] ( 2667 )
25 ECAG-2011期间 FG5/232绝对重力仪观测及结果分
玄松柏;申重阳;谈洪波;O.Francis;李正媛

介绍2011年卢森堡Walfdange第三次欧洲绝对重力比对(ECAG2011)期间FG5/232绝对重力仪的观测情况。比对结果表明FG5/232绝对重力仪观测标准偏差优于2.5×10

-8 ms -2,与其他仪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2 Vol. 32 (4): 25-28 [摘要] ( 1331 ) [PDF 1464KB] ( 2682 )
29 三峡井网水位潮汐差异与含水层参数关系研究
张卫华;王秋良;李井冈;罗俊秋;郭熙枝;
基于三峡井网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井孔结构,分析了井网各井水位潮汐特征差异与含水层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在含水层孔隙度一定情况下,井水位潮差变化幅度与含水层固体骨架体积压缩系数成反比;含水层固体骨架体积压缩系数一定时,与含水层孔隙度变化成反比。此外,还与含水层导水系数、断层类型、井点距断层距离有关。
2012 Vol. 32 (4): 29-32 [摘要] ( 1373 ) [PDF 438KB] ( 2923 )
33 渭河盆地中部区域地壳形变及应变的分布特征
瞿伟;王庆良;张勤;张明;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项目的GPS监测成果,结合区域构造特点构建了渭河盆地中部区域二维有限元模型,以此获取了该区域现今地壳形变应变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内西安、咸阳地区是面膨胀及主张应变显著高值区,量值分别为2.0×10 -6 /a及3.5×10 -6 /a,说明西安、咸阳地区现今地壳拉张构造活动较强烈。
2012 Vol. 32 (4): 33-36 [摘要] ( 1497 ) [PDF 1200KB] ( 2958 )
37 承压水位观测井观测数据评价方法探讨
唐九安;沈旭章;高安泰
基于中国大陆363口地震承压水位观测井的时值观测数据,利用日均值拟合、NAKAI拟合和逐月潮汐参数计算,给出了反映观测井内在质量的9个特征参数,介绍了特征参数的动态特征。将特征参数从优到劣划分为A、B、C、D、E五个级别,给出了各级别的限差指标。
2012 Vol. 32 (4): 37-40 [摘要] ( 1341 ) [PDF 538KB] ( 2747 )
41 陕西形变资料扰动现象分析
柯昌安;李正媛;窦玛丽;刘春;李晶
对陕西6个数字化台站18套仪器近5年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扰动具有很高的映震能力,每次扰动在400 km内有4级以上或500 km内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汉中台垂直摆,乾县、西安水管仪和宁陕垂直摆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余震有较好的响应;乾县台垂直摆对河津4.8级地震的响应明显。
2012 Vol. 32 (4): 41-45 [摘要] ( 1354 ) [PDF 1004KB] ( 2729 )
46 青峰断裂带房县段第四纪活动特征分析
雷东宁;蔡永建;吴建超;乔岳强;余松;
通过对青峰断裂房县段的构造地貌、地质特征、断错水系等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表现的分析认为,青峰断裂房县段在早第四纪有明显活动,晚第四纪有弱活动,活动时代为(5~7)×10 4年。断裂第四纪经历了至少两期不同性质的活动,第四纪早期为逆掩特征,晚第四纪表现为正倾滑兼左旋走滑性质。断裂第四纪左旋错动马栏河支流水系,错动位移量平均约1.7 km,断裂的左旋运动控制着房县盆地的发展及演化。
2012 Vol. 32 (4): 46-50 [摘要] ( 1356 ) [PDF 1578KB] ( 3085 )
理论方法研究
51 基于非改正TEC的电离层掩星反演方法
林剑;吴云;
为消除LEO轨道以上的电离层影响,需采用LEO轨道以下的改正TEC进行电离层掩星反演,这必然引入近似误差。为避免其误差,提出了一种改善方法——基于非改正TEC的电离层反演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模拟掩星观测数据和实测掩星观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1)无论是基于模拟数据还是实测数据,非改正TEC反演精度较改正TEC反演精度均有所提高,尤其对于较低LEO轨道,提高更为明显;2)在模拟和实测数据反演中,有些通过改正TEC方法反演的结果出现严重偏差,而非改正TEC反演的结果正常。
2012 Vol. 32 (4): 51-56 [摘要] ( 1397 ) [PDF 1941KB] ( 3595 )
57 基于区域CORS网的卫星钟差准实时估计及其应用
钟斌;吴云;
基于区域GPS连续跟踪站观测数据与IGU轨道预报部分,采用非差无电离层观测模型进行实时钟差估计,并对所估计得到的实时钟差、实时定位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时钟差与IGS最终钟差产品相比,其精度可以达到±0.2 ns,实时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1 cm,垂直方向优于±2 cm。
2012 Vol. 32 (4): 57-60 [摘要] ( 1396 ) [PDF 1036KB] ( 3216 )
61 山西CORS坐标时间序列噪声特征分析
张彦芬;毕刚;陈华;冯彦同
对山西CORS近2年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各基准站的坐标时间序列,并利用CATS软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不仅有白噪声,也有有色噪声;2)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在N、E、U方向所含的噪声类型并不完全一致,其中,N、E方向的最佳噪声模型为WN+FN,U方向的最佳噪声模型为WN+FN+RWN;3)在使用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拟合速度值时,为获取正确的速度估值,不仅需要考虑白噪声,而且需要顾及有色噪声的影响。
2012 Vol. 32 (4): 61-66 [摘要] ( 1512 ) [PDF 1483KB] ( 2938 )
67 高原湖泊等深线测绘新方法研究
贾丽娟;宁平;瞿广飞;邓文武
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在工程测量及科研试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在湖泊表面进行定点取样时,由于自然条件、资金及人力资源的限制,用常规的测量方法难以实现水深及湖面距离的准确测量。以阳宗海泉涌点附近8 m等深线实地测绘为例,分析得出一种适用于类似湖泊环境等深线及湖面距离测量的简易新方法。新方法所测数据精确,对非测绘专业人士进行湖泊的等深线、湖面距离测绘具有参考价值
2012 Vol. 32 (4): 67-70 [摘要] ( 1244 ) [PDF 678KB] ( 2667 )
71 地球自转参数短期预报方法及其实现
严凤;姚宜斌
根据极移及日长变化的特性,采用LS与AR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适合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预报模型。为减少相邻残差存在的强相关性,先对残差序列进行差分预处理,然后利用AR模型进行ERP的预报。对ERP进行了1—10天的短期预报,其预报精度接近国际最好水平。
2012 Vol. 32 (4): 71-75 [摘要] ( 1523 ) [PDF 1791KB] ( 3096 )
76 小波和Kalman滤波组合在GPS周跳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
李明然;田林亚;热比亚
先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GPS双差观测量进行信号分解,通过重构高频信号来判断发生扰动较大的区域,再根据Kalman滤波原理与方法,对问题区域的检测量进行周跳探测,并对周跳值进行改正。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小周跳有良好的修复能力,并且对连续发生的周跳也取得了良好的探测与修复结果。
2012 Vol. 32 (4): 76-78 [摘要] ( 1481 ) [PDF 644KB] ( 3205 )
79 GNSS网参数估计中基准定义方法研究
肖玉钢;刘鸿飞;王峥
以GAMIT/GLOBK软件为例,论述了利用HELMERT参数转换进行基准定义的原理并推导了其实现过程,提出了附加系统约束,并根据实测数据对附加系统约束进行了验证。
2012 Vol. 32 (4): 79-82 [摘要] ( 1458 ) [PDF 759KB] ( 2775 )
83 在常用坐标系下GNSS点位误差转换方法研究
卞和方;张书毕;张秋昭;郑南山
鉴于大地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函数为多元隐函数,GNSS点位误差在这两种常用坐标系下相互转换时,其显性表达式较为复杂且参数单位不统一,借助平行圈半径和子午圈曲率半径将大地坐标系下经纬度的角度误差统一转换为以长度为单位的误差,并推导了相应的转换矩阵,结果表明该矩阵不仅形式简单,且为正交矩阵。
2012 Vol. 32 (4): 83-86 [摘要] ( 1462 ) [PDF 357KB] ( 2942 )
87 数字高程模型构建的Coons曲面片法
陈传法
基于Coons曲面片实现了格网DEM构建,并将其模拟结果与传统插值方法如IDW、SPLINE和KRIGING进行比较。分析地形复杂度和采样间距对Coons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地形复杂度的提高以及采样密度的降低,模拟精度逐步降低,其中,IDW精度最低,KRIGING和SPLINE次之,Coons模拟结果精度最高。Coons以其高计算效率和高模拟精度可用于DEM构建。
2012 Vol. 32 (4): 87-89 [摘要] ( 1463 ) [PDF 359KB] ( 2482 )
90 多源遥感数据在断裂构造解译中的应用
齐信;邵长生;陈州丰;李雪
利用ETM+影像、SPOT5影像和DEM数据进行了多源遥感数据断裂构造解译方法的研究。对不同遥感数据源适合解译的断裂构造信息进行了实验,并通过野外调查对解译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ETM+影像适合提取具有色调、色带异常的断裂构造,SPOT5影像适合提取具有线性形态特征的断裂构造,DEM数据适合于其他遥感影像结合提取地貌/微地貌信息解译隐伏断裂。
2012 Vol. 32 (4): 90-93 [摘要] ( 1490 ) [PDF 1204KB] ( 2910 )
94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的SAR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韩晶;邓喀中;李北城
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SAR影像的纹理特征,分析灰度共生矩阵的原理、特征向量以及特征参数的确定。利用对数比值算子构造差异影像,通过比较发现基于反差的差异影像更能突出变化信息。选择基于反差的差异影像作为变化检测的基准,由于其影像符合高斯混合模型,利用期望最大(EM)算法对高斯混合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最后利用贝叶斯最小错误率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与基于像元灰度值的变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试验证明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的变化检测方法虚警率更低、漏检率更低、总体误差更小,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2012 Vol. 32 (4): 94-98 [摘要] ( 1581 ) [PDF 1417KB] ( 2746 )
99 地质统计学模型在变形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李增科;高井祥;王坚;周锋;
将地质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分析方法引入GPS变形监测领域,分析变形序列的特征。
运用三维动态变形矢量模拟装置模拟高楼周期变形序列,利用含噪周期序列变异模型对模拟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用球状模型拟合实测序列的变异函数。实例分析表明,GPS监测得到的高楼变形序列具有明显的高斯特性和自相关特性,这些特性可进一步运用于变形序列的分析与建模。
2012 Vol. 32 (4): 99-102 [摘要] ( 1424 ) [PDF 644KB] ( 2486 )
10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径向基神经网络在矿区GPS高程转换中的应用
任东风;徐爱功
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径向基网络模型,对某矿区控制网的大地高和正常高数据建模,发现经遗传算法优化的径向基网络模型更适合实现这种转换。
2012 Vol. 32 (4): 103-105 [摘要] ( 1398 ) [PDF 835KB] ( 2726 )
106 利用验潮站资料评估全球海潮模型的精度
李大炜;李建成;金涛勇;胡敏章
利用传统验潮站数据对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0a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现在的全球海洋潮汐模型相比早期的海潮模型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深海海域,模型精度达到了2 cm,空间分辨率为50 km。在中国海域,NAO99b的精度最高,RSS为14.86cm。EOT10a在全球海洋范围综合指标最优,能较好地反映全球海洋潮汐的分布。
2012 Vol. 32 (4): 106-110 [摘要] ( 1561 ) [PDF 737KB] ( 3874 )
111 基于区域增强信息的PPP的快速收敛算法
郑艳丽;刘经南;宋伟伟;孙华
利用基准站网络采用单星建模的方式对卫星对的星间单差宽巷残差(OMC)建模。流动站内插宽巷OMC,然后对其宽巷观测值进行改正;进行了OMC修正的宽巷观测值不含大气延迟和宽巷UPD的影响,联合无电离层伪距观测值可快速固定宽巷模糊度。固定了模糊度的宽巷观测值可以看成一个高精度的伪距信息,联合无电离层组合相位观测值可实现PPP的快速收敛。采用江苏CORS网中两个不同基线长度的基准站网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增强信息的PPP算法对于平均基线长度为49 km和110 km的两个参考站网内的流动站都可在第二个历元固定宽巷模糊度,同时实现PPP的快速收敛,可以进一步扩展PPP的应用范围。
2012 Vol. 32 (4): 111-115 [摘要] ( 1354 ) [PDF 1038KB] ( 3118 )
116 考虑几何约束信息的模糊度快速求解方法
王冰;隋立芬;范澎湃;马成
提出一种借助基线约束信息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的二次近似线性化LAMBDA方法,并给出仿真计算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求解整周模糊度速度更快,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得到与基线长度约束信息辅助LAMBDA方法接近的整周模糊度解算成功率。
2012 Vol. 32 (4): 116-119 [摘要] ( 1253 ) [PDF 489KB] ( 2679 )
120 基于EGM2008的GPS水准拟合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研究
管真;陈剑杰;尉伯虎;茹毅
为提高地形复杂地区GPS水准拟合的精度,分析了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度和应用情况。以西北某中低山测区和某丘陵测区为例,采用常规水准拟合与地球重力场相结合的“移去恢复法”进行高程拟合精度研究,并与常规水准拟合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地球重力场的“移去恢复法”在地形复杂地区可以达到较好的精度。
2012 Vol. 32 (4): 120-124 [摘要] ( 1456 ) [PDF 612KB] ( 2658 )
125 PS-InSAR与SBAS-InSAR监测地表沉降的比较研究
侯安业;张景发;刘斌;罗毅;刘国林
阐述PS-InSAR与SBAS-InSAR的方法与原理,以北京地区为例,处理了2004—2010年的31幅ENVISAT ASAR图像,将两种技术获得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S-InSAR与SBAS-InSAR获得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些微的差异主要表现为SBAS-InSAR的PS点形变时间序列在空间上相对更加连续。两种技术所取得的结果与北京市地面沉降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都是可靠的。
2012 Vol. 32 (4): 125-128 [摘要] ( 1529 ) [PDF 2147KB] ( 4539 )
129 基于RFID技术的POS辅助室内定轨移动摄影测量方法研究
石波;李国玉;景冬;刘凤英
研究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POS辅助室内定轨移动摄影测量方法,应用RFID非接触识别功能确定曝光点,同时根据标签中存储的唯一编码进行单一识别确定曝光时刻事先获得的像片外方位元素,将其作为加权观测值参与摄影测量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并给出了相应的误差方程,解决了某些特定环境下只能布设少量控制点的室内定轨移动摄影测量问题。
2012 Vol. 32 (4): 129-134 [摘要] ( 1307 ) [PDF 423KB] ( 2805 )
135 非量测相机近景数字影像相对定向方法研究
杨立君;马明栋;苗立志
普通数码相机属于非量测相机,影像的畸变差较大,但摄影测量的量测算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相对定向是摄影测量关键算法,对连续迭代法相对定向和直接解法相对定向进行了研究,并用两种方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工程应用总结出非量测相机近景影像相对定向解算的特殊性,提出了两种定向方法联合计算相对定向元素的方法。
2012 Vol. 32 (4): 135-138 [摘要] ( 1276 ) [PDF 367KB] ( 3881 )
139 接收机载波初始相位偏差变化特性分析
郑彬;吴舜晓;刘增军;欧钢
根据接收机的设计和载波相位测量原理,分析了接收机频率综合、混频、数字下变频、跟踪环路等模块对载波相位测量的影响,建立了载波相位测量值和初始相位偏差的数学模型。利用导航信号源和接收机平台,通过实验验证了初始相位偏差的长期稳定性及其随卫星信号失锁、本地时间调整及开关机的变化特性。
2012 Vol. 32 (4): 139-143 [摘要] ( 1457 ) [PDF 873KB] ( 3348 )
144 GPS软件接收机码环鉴相器研究
孙福余;张鹏;徐亚明;沈智娟
分析非相干前减后功率法、非相干前减后幅值法和相干点积功率法三种码环鉴相函数的跟踪性能。改变整个通道采用单一码环鉴相函数的模式,在牵引状态采用非相干前减后功率法,稳定跟踪阶段采用相干点积功率法,改善了跟踪性能,并用中频数据进行了验证。
2012 Vol. 32 (4): 144-147 [摘要] ( 1357 ) [PDF 883KB] ( 3134 )
148 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GPS短基线整周模糊度的研究
王建;张献州;张勇;李伟
针对降相关处理的模糊度浮点解及其方差阵,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的模糊度搜索新方法。IPSO以实数编码取整的方式对双差模糊度进行编码,并通过自适应计算惯性权重和粒子变异,改善了标准粒子群算法(PSO)的全局收敛性和稳健性,极大地提高了模糊度解算的成功率。通过与LAMBDA法和遗传算法的对比,验证了新方法具有快速、可靠等特点,在模糊度求解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012 Vol. 32 (4): 148-151 [摘要] ( 1396 ) [PDF 539KB] ( 3341 )
观测技术
152 VP型垂直摆倾斜仪校准装置的设计
马武刚;卢海燕;胡国庆;吴艳霞;
采用压电陶瓷为核心器件设计的校准平台装置对垂直摆倾斜仪进行校准,位移校准精度达10 nm。
2012 Vol. 32 (4): 152-155 [摘要] ( 1400 ) [PDF 658KB] ( 3547 )
156 倾斜仪调平平台的误差分析
胡国新;李树德;杜瑞林;孟庆筱;
研究垂直摆倾斜仪调平平台三个方面的误差影响,提出改进方法。依据现有倾斜仪调平平台的数据,分析计算在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影响中倾斜仪产生的系统误差,通过改进机械结构和平台零部件参数的方法使误差减小。
2012 Vol. 32 (4): 156-159 [摘要] ( 1303 ) [PDF 677KB] ( 2746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