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开放获取声明 | 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主编远程办公
        常务副主编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检索
        Email Alert
        
 
        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怎样写摘要
        固体潮理论值天顶距微分公式补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稿件处理流程图解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022年11期刘慧敏附录
        2020年12期附录A
        常见基金项目标注参考翻译
        《地应力测量中钻孔偏心分析》文章公式勘误
        范文
        与本刊相关的中图分类号
        常用校对符号一览表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2011年 31卷 增1期
刊出日期:2011-08-17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与地震 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与地震
1 水位、水温对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罗俊秋;孙伶俐;李明;郭熙枝;赵凌云;蒋玲霞;戴苗
对湖北地区5口观测井水位和水温在汶川8.0级、日本9.0级地震前后的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对井水位、水温的影响并没有固定的变化模式。
2011 Vol. 31 (增1): 1-5 [摘要] ( 1791 ) [PDF 1900KB] ( 2953 )
6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地倾斜面变化特征研究
张创军;邵辉成;史春伟;陈嘉选
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倾斜面的形变特征,分析表明震前区域地倾斜面在水平形变变化上呈现由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向中央挤压特征;垂直形变变化呈现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后山断裂持续抬升隆起,东南侧前山断裂的雅安等区域持续下沉特征;震源附近的汶川区域地倾斜面从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出现了垂直和水平形变显著加速增大的趋势。
2011 Vol. 31 (增1): 6-9 [摘要] ( 1984 ) [PDF 1374KB] ( 3060 )
10 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李艳;高振强;高跃雄;
应用经典方法对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周边形变台站测项资料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测项震前出现中、短临前兆异常,异常测项占统计测项的78%。
2011 Vol. 31 (增1): 10-12 [摘要] ( 1610 ) [PDF 987KB] ( 3350 )
13 大冶金山店铁矿区地震监测与成因类型探析
李峰;魏贵春申学林
收集、整理了大冶金山店铁矿区近几年微震活动的监测记录,并通过震中精定位和地震波形、频谱、震源机制解等综合性研究,认为该矿区的地震活动与矿山开采有密切关系,其成因类型属采矿诱发的地震活动,简称矿震。
2011 Vol. 31 (增1): 13-18 [摘要] ( 1583 ) [PDF 1362KB] ( 2869 )
19 汶川地震前泰安台摆式倾斜仪异常现象分析
卢双苓;王强;林秀娜;于庆民;郝军丽;钟普浴;张明
对泰安台水平摆和垂直摆倾斜仪长期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M2波潮汐因子变化和矢量图进动轨迹的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前存在异常现象。
2011 Vol. 31 (增1): 19-23 [摘要] ( 2224 ) [PDF 1845KB] ( 2942 )
24 临汾台峒体摆数字倾斜仪在忻州五寨4.2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分析
冯建琴;吴艳霞;沈晓松;邓建梅;董甲弟;
2011年3月7日忻州五寨4.2级地震前,位于震中西南方向326.8 km外的临汾台的数字化峒体观测仪器,其记录曲线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阶变、抖动现象。其中,SSQ-2I石英摆 、VP1、VP2宽带倾斜仪的短临异常现象较为明显。通过分析发现:SSQ2I石英摆、VP1宽带摆、VP2宽带倾斜仪对近场地震有很好的映震性能,当石英摆NS分量潮汐因子≥0.79、EW分量潮汐因子≥0.39时,中国境内可能会发生7.0级以上地震,山西地区则有可能发生4.0级以上地震。 VP1宽带摆、VP2宽带倾斜仪对近场地震的映震性能优于石英摆。
2011 Vol. 31 (增1): 24-27 [摘要] ( 1746 ) [PDF 1249KB] ( 2885 )
28 大华北地壳动力学参数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詹自敏;陈连旺;陆远忠
利用华北地区的断层数据、高程数据、波速结构数据、弹性常数以及多种流变机制参数,建立大华北地区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并通过给每个单元赋属性的方法,实现物性参数的连续变化。以模型边界附近实测GPS数据插值作为边界位移条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大华北区域位移场与实测位移场基本一致。
2011 Vol. 31 (增1): 28-32 [摘要] ( 2091 ) [PDF 1046KB] ( 3140 )
33 利用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宁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和场地响应
许英才;许文俊;李鸿庭;陈继锋
利用宁夏及邻区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选取2009-05—2010-10月ML2.6以上的20个台站32次地震事件的268条波形记录,用遗传算法反演了宁夏及邻区介质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相应。反演得到:宁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37.67f 0.4554。其Q值和山西及浙江地区的结果最相近,可能预示着该区地质构造活动处于一个正常的活动水平。
2011 Vol. 31 (增1): 33-37 [摘要] ( 2157 ) [PDF 765KB] ( 2862 )
38 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张小涛;陈化然;马新欣;刘晓灿;姚丽;袁亚红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甘孜6个台站都出现了异常,而且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性较好,震前的7±3天之内有5个台站同步出现突变异常,异常幅度范围在15~400 mV/km。时间和空间特征异常在震前已出现,反映了异常来自震源区。
2011 Vol. 31 (增1): 38-42 [摘要] ( 2121 ) [PDF 1718KB] ( 2824 )
43 利用SG-C053超导重力仪检测智利8.8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震荡
刘子维;郝洪涛;韦进;李辉
利用SG-C053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引发的球形自由振荡0S0~0S48的所有基频振型,检测结果与PREM模型的理论值相比,二者基本相符。
2011 Vol. 31 (增1): 43-45 [摘要] ( 1738 ) [PDF 625KB] ( 3229 )
46 利用日本9.0级强震检定gPhone重力仪探测地球自由振荡的有效性
刘正华;李辉;郝洪涛;韦进;刘子维;
利用北京、沈阳、格尔木、乌什等4个台站型gPhone重力仪的观测资料,检测日本9.0级大地震的地球自由振荡,将检测结果与SG以及HB1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0S0-0S48基频自由振荡的实测周期值与SG以及HB1模型的理论值基本一致,从而证实gPhone重力仪能有效地检测出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同时也从相应高频范围内表明了gPhone重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的可靠性。检测还发现了0S2、0S3的谱线分裂现象。
2011 Vol. 31 (增1): 46-50 [摘要] ( 1777 ) [PDF 1327KB] ( 3582 )
51 静/慢地震研究现状及意义
闫伟;彭汉书
静/慢地震是地壳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可能消除一个正趋于断裂地带的地震威胁,也可能因为应力的转移而触发一个正常的地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的发生并不在断层闭锁区域,两者的关系不大。对于静/慢地震的危险性尽管分歧较大,然而看法一致的是静/慢地震是地震断裂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地震成核作用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静/慢地震还有可能揭示更多板块边界的运动形式。目前,关于静地震的物理机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为含水矿物的脱水作用或流体的浸入作用从而导致孔隙压力的变化;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在孔隙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只利用摩擦定律数值模拟也能观测到类似静/慢地震现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主要分布在距离俯冲带一定距离的地震反射体上,而不是发生在距离俯冲带界面附近一个狭窄的区域内。
2011 Vol. 31 (增1): 51-56 [摘要] ( 2213 ) [PDF 1808KB] ( 3249 )
57 延庆台五里营井泄流管憋气的影响及解决
王志惠;武晓东
延庆台五里营井动水位自2010年7月3日起,出现每日上下近50 cm的波动,气汞、气氡同时出现异常。经分析,此异常变化是由于该井泄流管最高端憋气造成。在泄流管最高点处开口排气,成功地解决了因泄流管憋气造成的干扰问题。
2011 Vol. 31 (增1): 57-58 [摘要] ( 1561 ) [PDF 401KB] ( 2751 )
59 十堰台数字化水管仪倾斜潮汐观测质量评定
孙伶俐;罗俊秋;吕品姬;郭熙枝;李明;赵凌云;陈红波
对十堰台的数字化水管仪2007—2010年倾斜潮汐观测资料进行全面质量评定后发现,运行3年以来的倾斜潮汐观测资料连续可靠,仪器工作正常稳定,零漂与年变幅等指标均在稳定范围内。长水管系列调和分析结果表明:倾斜潮汐观测在资料精确度、连续性和可用率3方面已接近国际同类水平,有些指标已超过国内优秀台站观测水平。倾斜资料于2009年3月曾因山洞附近土石开挖受到影响,出现高频微颤动和短时掉格下跃暂态事件,但固体潮汐很快恢复正常,排除地震前兆异常。同时在汶川8.0级地震前十堰台水管仪NS分量固体潮汐加卸载响应非潮汐比值显示有超出正常变化范围的波动现象。
2011 Vol. 31 (增1): 59-63 [摘要] ( 1951 ) [PDF 1206KB] ( 2889 )
64 三峡库区蓄水对秭归归州水井观测的影响
袁曲;黄仲;蒋玲霞;张卫华;
以秭归归州流体井观测资料为对象,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概况,利用典型震例,研究井台流体正常动态变化规律、震前异常与蓄水效应特征,探讨三峡库区蓄水对秭归归州水井观测环境的影响,及秭归归州水井水温异常变化的原因。
2011 Vol. 31 (增1): 64-67 [摘要] ( 1615 ) [PDF 963KB] ( 3442 )
68 英山数字地震台的勘选及建设
丁世念;魏贵春;商国利;胡四清
通过对英山数字地震台台址背景噪声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台址背景噪声地脉动速度均方根(RMS)值、观测动态范围和噪声信号功率谱,表明台址地脉动噪声水平基本符合数字地震观测技术规范要求。
2011 Vol. 31 (增1): 68-71 [摘要] ( 1532 ) [PDF 679KB] ( 3177 )
理论方法研究
72 利用GPS资料求解中国大陆应变场的新方法
段维波;吴云;陈慧杰
探讨利用边长变化方法解算区域应变场,并用该方法对1999—2001年中国大陆及周边区域网GPS测站边长变化量进行分析,给出了该期间的中国大陆应变率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对大范围、密集的GPS测站的边长变化量进行连续变形分析,既能揭示中国大陆地壳应变的总体分布,又能显示局部地区的构造获得。总体上,中国大陆构造的水平变形强度在南北地震带产生突变,呈现出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态势。而昆仑山地块中部、鲜水河断裂带和云南中部地区,其应变速率最大。天山东部具有拉张环境。
2011 Vol. 31 (增1): 72-76 [摘要] ( 2021 ) [PDF 1172KB] ( 3169 )
77 GPS整周模糊度搜索算法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比较
夏传甲
研究了GPS载波相位快速静态定位中的整周模糊度搜索算法,对实数编码的改进遗传算法和LAMBDA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算例表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在搜索效率和可靠性方面和LAMBDA算法相当。
2011 Vol. 31 (增1): 77-80 [摘要] ( 2250 ) [PDF 468KB] ( 3369 )
81 零次差分CHAMP卫星简动力定轨和SLR轨道验证
柴强;乔学军;闵轩
采用零次差分简化动力法对CHAMP卫星GPS相位观测资料进行精密轨道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CHAMP快速轨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X、Y、Z方向差值均方根为0.061 m、0.060 m与0.066 m,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同时利用全球人卫激光观测数据对所求轨道进行验证,表明其精度优于20 cm。
2011 Vol. 31 (增1): 81-84 [摘要] ( 1644 ) [PDF 558KB] ( 3288 )
85 利用区域跟踪网进行GPS定轨研究
陈慧杰;杜瑞林;赵齐乐;段维波
计算了全球网和区域网独立的定轨精度,并将区域网融合到全球定轨当中,研究了区域网对跟踪弧段卫星的改进效果。
2011 Vol. 31 (增1): 85-89 [摘要] ( 1655 ) [PDF 1115KB] ( 3137 )
90 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的一种改进
董春敏;刘国林;于胜文;刘伟科;周伟
基于最小二乘相位解缠原理,针对现有的加权和不加权最小二乘在残差点过多时计算结果平滑问题,提出利用相位导数变化图对其进行加权改进。结合真实数据,通过现有的加权与不加权最小二乘算法的比较和分析,证明该改进算法能有效处理残差点过多的情况,解缠精度高,解缠结果更可靠。
2011 Vol. 31 (增1): 90-93 [摘要] ( 1872 ) [PDF 1062KB] ( 3735 )
94 应用TEQC对湖北省陆态网络连续站的观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
张亦梅;特木其勒;刘可;李垠
利用TEQC软件的数据质量检核模块对湖北省陆态网GPS连续站观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得出湖北省陆态网GPS连续站各项指标均满足中国地壳运动观测技术规程的要求。
2011 Vol. 31 (增1): 94-97 [摘要] ( 2082 ) [PDF 651KB] ( 2666 )
98 坐标系的物理基础及其空间性质
黄声明;刘序俨;梁全强;季颖锋;李华
在对牛顿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空间时间概念阐述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地壳运动是个宏观低速现象,因此完全可采用牛顿力学描述地壳质点在空间的位置以及在外力作用下该位置是如何随时间改变的,决定了必须选择一个不作加速度运动的参照系,才能正确使用牛顿定律对地壳运动进行正确的描述。因此满足牛顿惯性定律的参照系为地壳运动分析使用的坐标系的物理基础。不同坐标系的参照曲面上的虚拟空间具有不同的度量张量,因此具有不同的曲面内蕴几何性质。并对欧几里德三维直角坐标系、平面坐标系、球面坐标系等的空间性质进行了讨论。
2011 Vol. 31 (增1): 98-101 [摘要] ( 1605 ) [PDF 417KB] ( 3362 )
102 TSP203在某公路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综合应用
汪旭涛;任宽林;胡坚;
以沪蓉西高速公路某隧道为例,分析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隧洞稳定性的关系,并介绍了TSP203现场测试、解译的过程和方法。
2011 Vol. 31 (增1): 102-105 [摘要] ( 1928 ) [PDF 1111KB] ( 3228 )
106 自平衡试桩法在高层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石亚雄;黄生根
介绍自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在武汉市某小区一次桩基测试的实际,对其测试数据作了分析。
2011 Vol. 31 (增1): 106-109 [摘要] ( 1520 ) [PDF 588KB] ( 3157 )
110 三峡工程万州库区高切坡变形监测预警研究
魏学勇;欧阳祖熙;韩文心;周昊;李捷
结合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工程技术特点,选用GPS和全站仪综合运用方式实施万州高切坡变形监测预警,并采用首级GPS控制网-二级工作基点网-三级变形监测网分层布网的组网方式实施监测。监测数据解算结果表明,监测网布设合理,监测精度高。
2011 Vol. 31 (增1): 110-113 [摘要] ( 1595 ) [PDF 1040KB] ( 2770 )
114 长距离输气(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
陈珍;胡敏章
研究采用GPS技术进行长距离输气(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监测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析滑坡体表面的形变,同时结合雨量监测和裂缝监测分析滑坡体的形变。研究表明:GP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地质情况复杂区域的地质灾害体进行监测,分析其滑移状态,为工程的灾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1 Vol. 31 (增1): 114-117 [摘要] ( 1717 ) [PDF 1379KB] ( 4301 )
118 基于Google Map的地震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李垠;左德霖;侯建明;特木其勒;丁文秀;刘可;张亦梅
基于Google地图API接口,采用Oracle数据库管理和AJAX、JavaScript技术,进行地震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平台搭建。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快速、全面、易操作的特点,解决了目前开发GIS平台数据昂贵、系统维护困难等问题,为用户了解震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11 Vol. 31 (增1): 118-121 [摘要] ( 1530 ) [PDF 1337KB] ( 3500 )
122 基于COM组件的VB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在地形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胡静;吴云;张燕;
介绍一种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 COM)的VB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以作者开发的地形变处理软件数据处理模块为例,阐述基于COM组件的VB与Matlab的混合编程在地形变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述如何实现VB与Matlab数据的互调。集成后的软件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语言各自的优点,还可以完全脱离Matlab的运行环境。
2011 Vol. 31 (增1): 122-126 [摘要] ( 2080 ) [PDF 1168KB] ( 3572 )
127 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和重力模型耦合的人口分布模拟——以武汉市人口数据为例
丁文秀;赵伟;左德霖;张亦梅;王维维;杨志强;
将土地分类模型和重力模型耦合形成新模型,并以武汉市人口数据为例,用耦合后的新模型模生成武汉市人口网格数据。经数据验证表明,耦合后的新模型在计算精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1 Vol. 31 (增1): 127-131 [摘要] ( 2049 ) [PDF 1132KB] ( 4012 )
132 地震前兆数据多线程采集与多目标入库应用研究
张兴国;王子影;刘坚;何案华
利用可实例化的智能线程池技术,通过两个线程池分别实现了前兆数据的并行数据采集与数据的多目标入库,可自动实现对最近15天内的数据进行检测与采集,采集仪器的数量由原来的几台、十几台提高到上千台,大大提高了地震前兆数据的采集效率;通过数据的多目标入库,数据由台站到区域中心以及国家台网中心的同步速度也得到很大提高。
2011 Vol. 31 (增1): 132-137 [摘要] ( 2068 ) [PDF 878KB] ( 2887 )
138 使用Qt库开发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孙一帆;郭唐永;邹彤;朱威
提出一种运用Qt开发库和三方库Qwt对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设计完善的方案,此方案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编程简便、容易维护、硬件兼容性好、可移植性强。
2011 Vol. 31 (增1): 138-141 [摘要] ( 2270 ) [PDF 487KB] ( 4059 )
142 西部大地形变数据库设计与建设
苏瑞;程林;陈文胜;王丹宁;王雄
介绍西部大地形变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
2011 Vol. 31 (增1): 142-145 [摘要] ( 1480 ) [PDF 743KB] ( 2907 )
146 网络数据流分析方法
罗莎;朱威;王培源;邹彤;郭唐永
介绍网络数据流中最主要的数据流挖掘技术。
2011 Vol. 31 (增1): 146-148 [摘要] ( 1437 ) [PDF 355KB] ( 4026 )
观测技术
149 一种短基线硐体应变仪
孔向阳;张志慧;杨玉永

实验发现,在硐体完整基岩1 m深处,日温度波动只有硐体空气中日温度波动的的百分之一左右。将1 m基线的硐体应变仪,用自应力水泥耦合在硐体1 m深度的基岩槽中,可以提高硐体应变仪的稳定性和高频性能。

2011 Vol. 31 (增1): 149-151 [摘要] ( 1499 ) [PDF 574KB] ( 3052 )
152 基于TDR多芯信号电缆故障测试装置的研制
吕瀚;吴雄伟;关伟智;吴林斌
介绍一种基于时域脉冲反射(TDR)的多芯电缆故障测试装置。使用C8051F005单片机为处理核心,控制CPLD向电缆注入脉冲信号,通过双机联测的方式在电缆两端点同时进行测量,可快速判断电缆短接,混接以及芯线断线等故障以及故障点的位置,故障位置定点可精确到5 m以内,该装置设计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1 Vol. 31 (增1): 152-154 [摘要] ( 1663 ) [PDF 471KB] ( 3934 )
155 基于DTU的加速度强振动记录终端的设计
吴林斌;陈志高;关伟智;吕瀚;李家明;吴雄伟
设计基于DTU的强振记录终端,采用SOC系列C8051F015型单片机对MEMS加速度计的输出信号进行A/D转换,监测待测体所经受的强振加速度值,并通过DTU内嵌的GPRS无线网络通讯方式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数据中心。该系统具有体积小,安装与操作方便,免维护等特性。
2011 Vol. 31 (增1): 155-156 [摘要] ( 1569 ) [PDF 389KB] ( 3044 )
157 制冷控制系统研制与探析
吴鹏;郑勇;路杰;
根据实际应用研制制冷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温度测量、PID控制及PWM脉宽调制等技术实现了对目标对象的制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1 Vol. 31 (增1): 157-160 [摘要] ( 1527 ) [PDF 676KB] ( 3322 )
161 工程用井中温度测量仪的研制及应用
吴鹏;耿丽霞;路杰;郑勇;
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一款井温测量仪,该仪器采用感温原理和数字技术实现工地现场的井温测量以及数据处理。并将温度测量仪与井温测量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比较可靠的井温测量。
2011 Vol. 31 (增1): 161-164 [摘要] ( 1484 ) [PDF 564KB] ( 2974 )
165 新型PTH-Ⅵ型气象参数测量仪的研制
欧同庚;项大鹏;邓涛;廖成旺;
介绍一种新型气象参数测量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特点。该仪器使用了高准确度的HD9008TR温湿度传感器、MS5534C气压传感器,采用先进的电子线路设计,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可扩展性强、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满足常规气象监测。
2011 Vol. 31 (增1): 165-167 [摘要] ( 1631 ) [PDF 482KB] ( 2940 )
168 MEMS加速度传感器在强震观测中的应用
刘钢锋;朱威;邹彤;林强
提出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强震仪设计方案,并在强震观测中完成了地震加速度数据的采集、触发判断和存储。
2011 Vol. 31 (增1): 168-170 [摘要] ( 1799 ) [PDF 770KB] ( 4753 )
171 便携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装置研究
于来宝;于来刚;陈志高;吴雄伟
在对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便携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简易检测装置的设计方案,方案符合数字强震动数字加速度仪(DB/T10-2001)行业标准,且经实验验证,切实可行。
2011 Vol. 31 (增1): 171-173 [摘要] ( 1731 ) [PDF 493KB] ( 3120 )
174 TDC-GPX在卫星激光测距中的应用
朱威;王培源;李欣;林强
利用高精度时间测量芯片TDCGPX以提高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中的时间测量精度,再结合FPGA的大规模数字集成设计,从而提高了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测量精度。
2011 Vol. 31 (增1): 174-177 [摘要] ( 1714 ) [PDF 1043KB] ( 3517 )
178 VS垂直摆倾斜仪常见异常现象的判断及维护
李明;刘可;罗俊秋;黎永东;郭熙枝;孙伶俐;蒋幼华
针对地震台站使用的VS垂直摆倾斜仪,对其典型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维护方法。
2011 Vol. 31 (增1): 178-181 [摘要] ( 1585 ) [PDF 1189KB] ( 3394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保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我刊464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被EBSCO数据库收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 本刊执行主编柳建乔当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鄂ICP备18025169号-1
地址: 武昌洪山侧路40号 邮编: 430071
电话: 027-87864009 E-mail:jgg09@163.com QQ群:55084499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